五十六
嬰戲蓮紋印花絹
嬰戲蓮紋印花絹
絹質,現藏於寧夏博物館,兩塊都印有嬰戲蓮紋,一塊長84厘米,寬30厘米;另一塊長87厘米,寬29.7厘米。花紋采用連續紋樣,即一排圓形花環,內繪四朵小白花,環外繪連珠紋;另一排是菱形花框,內繪四朵小白花。花環與畫框錯位排列,連續分布。畫框四周各有一戲花童子,童子皆圍有一橘紅色肚兜,戴有桃形項圈和環形手鐲,右手上舉,左手下垂,各持一樹枝,雙腿騰空而起,穿行於枝葉叢中。整個構圖以橘紅、黑兩種色彩為主,以橘紅色為地,黑色勾畫人物、花枝和弧線紋,並巧妙運用絹的自然白色,表現小花、圈形等圖案,形成橘紅、黑、白三色相間的效果。
嬰戲紋,又稱童子紋、童戲紋,是一種描繪嬰兒玩耍、嬉鬧的圖樣,生動活潑,富有生機,寄托著人們祈求子孫繁盛的美好願望。該紋樣源於佛教中的化生童子,與淨土觀念有關,隋唐時期逐漸定型,宋代不斷成熟繁榮,明清時期被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載體上,成為中國古代常見的傳統紋樣之一。
建立西夏的黨項族是西北遊牧民族,畜牧業發達,毛織業曆史悠久。通過貿易和宋朝每年的“歲賜”,西夏從中原地區獲取了大量絲織品,同時西夏也設置“絹織院”和“繡院”等機構,管理棉、麻和
絲紡品的生產,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有“染絲線、繡線、紡線工”等關於絲織的記載,說明西夏絲織業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這兩件精美的絹質嬰戲蓮紋圖出土於拜寺口西塔天宮,應是珍貴的供養品。
拜寺口雙塔始建於西夏中晚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北坡,是一處西夏寺廟遺址。雙塔東西相對,相隔80米,均為十三級八角密簷式塔,由塔身和塔刹兩部分組成,不設基座。1986年,由於雙塔殘損嚴重,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維修。在西塔塔刹的刹座西壁束腰正中,發現一密封的穹隆頂圓形宮室,前有封門,在靠近封門的宮室內壁麵有一些梵文,其中有西夏文“上師”兩字,宮室直徑2米、高2米,四角攢尖式頂。宮室內放置有木桌椅、絹畫、木雕像、銅佛像、紙幣、木花瓶、紙絹花、印花絹等。從出土物和“上師”題記來看,拜寺口雙塔的建造很可能與皇室關係密切。
拜寺口雙塔為宋代流行的八角密簷式建築,但塔身裝飾具有濃厚的藏傳佛教風格,拜寺口西塔天宮出土的木雕勝樂金剛雙身像、上師像絹畫、勝樂金剛雙身像絹畫,也明顯深受藏傳佛教影響。這兩件花絹,織法精湛,曆經歲月滄桑仍然色彩鮮豔,是西夏絲織品的代表之作。童子戲花源於中原地區傳統的嬰戲紋,童子胸
前的肚兜明顯是中原風俗,但童子的發式卻有西夏風格,這些都體現了西夏對藏傳佛教、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借鑒,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參考文獻
[1]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賀蘭縣文化局:《寧夏賀蘭縣拜寺口雙塔勘測維修簡報》,《文物》1991年第8期。
[2]李進增、陳永耘著:《朔色長天:寧夏博物館藏曆史文物集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
[3]李玉峰:《西夏裝飾紋樣研究》,寧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