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鎏金人物故事紋提梁銀壺
鎏金人物故事紋提梁銀壺
該銀壺2003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吐爾基山遼墓。壺為銀質,口徑5.9厘米,高27.5厘米,花紋鎏金,直口,長頸,扁圓形腹,喇叭狀圈足,半圓形提梁,寶珠形蓋,飾有蓮瓣紋、花鳥紋、折枝花卉紋、獅子戲珠紋,腹部兩側各飾一組人物圖案,兩圖均有榜題。其中一幅題作“四浩先生”,另一榜題為“弘牙先生”,實即“洪崖先生”,正如另一幅中的“四皓”寫作“四浩”。
吐爾基山遼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大吐爾基山東南麓的山坡上,墓葬規模宏大,葬具為彩繪木棺、內棺和須彌座狀彩繪棺床,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特別是精致的貴金屬器,如銀角號、單耳八棱金杯、鎏金銅牌飾、龍紋金花銀盒、獅紋金花銀盒、摩羯狀金耳墜、金手鐲、金戒指等。有學者根據墓主人頭戴金質圓圈十字梁、衣服腿部綴鈴、墓內出土金片流蘇為薩滿服所特有等特征,結合曆史文獻記載和民族學中對歐亞草原東部地區薩滿的調查資料,認為墓主極有可能是一位出自迭剌部耶律氏的貴族女性,其身份是專為契丹皇室服務的女“大巫”。
銀壺腹部一側裝飾四老圍坐、兩旁各立一侍者的圖案,據榜題即知為商山四皓的故事。四皓故
事,很早就進入器物裝飾領域,如江西南昌火車站東晉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圖漆盤,又如河南鄧州學莊村南朝墓出土彩繪模印磚。東晉漆盤中尚出現往商山禮請四皓為輔佐的惠太子,但在裝飾領域的圖像傳遞過程中,似乎逐漸略去了故事中的政治背景,以後便成為神仙故事了。而另一側則在開光內的魚子地上裝飾草叢簇簇,山石三五,其間一行五人。策鞭緩轡騎驢者一,前後從者四,乃分別捧物:持羽扇,負琴,背酒葫蘆,肩扇。肩背六角扇之侏儒甚為怪異。據榜題可知其描繪的是洪崖,乃是民間傳說中的常常騎白毛驢的得道神仙,身旁總有長相奇特的仆從和六種寶物。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的取材應來自繪畫以及口傳的故事而非文本,構圖因素的更易和削減,部分原因或在於材質和工藝,但主要特征依然是保留的。
在遼、宋兩個南北政權長期對峙的情況下,僅就金銀器來說,遼代金銀器皿裝飾紋樣中的中原風格竟貫穿始終,為契丹貴族上層所接受和喜愛。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鎏金銀壺與同墓出土的漆奩盒盒蓋宴飲圖等精美文物,為遼宋對峙時期各族群長期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物質實證。
參考文獻
[1]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通遼市吐爾基山遼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7期。
[2]馮恩學:《
吐爾基山遼墓墓主身份解讀》,《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3]揚之水:《關於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銀壺所飾人物故事圖》,《收藏家》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