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 《竹雀雙兔圖軸》(1 / 1)

五十九

《竹雀雙兔圖軸》

《竹雀雙兔圖軸》

圖軸縱114.3厘米,橫56厘米,絹本設色,無款,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畫麵上部繪有高低起伏的雙鉤墨竹一叢,竹竿纖細,長短有殊,堅韌勁挺,寬大的竹葉錯落對稱而生,中間聳立的“山”字形的三竿長竹上分別停落著神態各異的麻雀一隻。左側麻雀扭頭專注地俯視著下方的蒲公英,似在覓物;中間麻雀高立枝頭,向下靜觀;右側麻雀埋頭展翅,梳理羽毛。三隻麻雀位置錯落有致,姿態動靜結合。竹叢根部生有三株盛開的鮮豔野花,從左至右分別是蒲公英、地黃和白頭翁。畫麵下方,有兩隻野兔在滿是雜草的平坦地麵上活動,野兔雙耳後貼身體,呈放鬆神態,一隻臥地低頭咀嚼口中草葉,另一隻前腿伸直以支持身體上揚,似在找尋感興趣的目標。野兔頭頸背部醬麻色,胸腹部中央為純白色,耳有黑尖,尾背方黑灰色,為東北兔的典型體貌特征。畫麵整體裝飾性很強,極具生活氣息。

圖軸於1974年出土於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台七號遼墓。葉茂台遼墓群是遼代後族蕭氏的家族墓地,墓葬形製多樣、文物豐富,對研究遼代契丹的曆史、習俗和藝術有重要意義。七號墓墓葬規模宏大,隨葬品精美且豐富,這座高等級磚室墓的墓主身份雖然無法確定,但是根據墓葬的建築類

型和陪葬品,可以推測其為遼代早期或中期的契丹貴族女性。該墓葬主室安置房形木槨,內東西橫置畫像石棺,石棺棺蓋上還有一件金縷繡袍,繡袍上放置一個包裹,其內是一個裝滿日常生活用具的漆奩。另外,門內東側地板上放一把鐵剪,西側放一盆餐具,木槨內東西兩壁各懸掛一幅圖軸。西麵為花鳥畫,定名為《竹雀雙兔圖軸》;東麵為山水畫,定名為《山弈候約圖軸》。房形木槨與唐代為皇族勳貴所用房形石槨的形製基本相同,其區別在於此木槨置於遍施花卉紋和獸紋彩繪的帶圍欄、須彌座式的棺床上。有學者推測房形木槨是地麵木構建築的縮小版模型,像是對真實家居環境的模擬,以作為墓主去世後的起居空間。不論是房形木槨或是懸掛絹畫,均表明以葉茂台七號墓墓主為代表的契丹貴族深慕唐風,中原文化在遼代墓葬文化中影響巨大。

不論山水抑或花鳥畫,晚唐至遼宋時期,均是逐漸發展獨立成科的關鍵時期。真正以花鳥作為主體,中晚唐時期發源,經過五代,直到北宋初期臻於成熟,中期極盛。葉茂台七號遼墓出土的《竹雀雙兔圖軸》裝飾性尤為顯著,尤其表現在對稱構圖方麵,勾勒用筆雖熟,但造型欠精。正是裝飾味道尚未洗淨,展現出花鳥畫從原有附屬於其他畫作的地位逐漸演進出獨立性。整幅畫作

吸收了唐五代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同時融合了草原民族奔放粗獷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遼寧省博物館發掘小組、遼寧鐵嶺地區文物組發掘小組:《法庫葉茂台遼墓記略》,《文物》1975年第12期。

[2]楊仁愷:《葉茂台第七號遼墓出土古畫考》,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

[3]朱萍:《〈山弈候約圖〉和〈竹雀雙兔圖〉研究》,《美與時代》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