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柳毅傳書”故事銅鏡(1 / 1)

六十四

“柳毅傳書”故事銅鏡

“柳毅傳書”故事銅鏡

銅鏡於1964年出土於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直徑10厘米,邊厚0.2厘米。鏡麵為圓形,圓紐。紐左側上方沿著鏡邊有一株大樹,枝葉覆蓋在鏡上方。樹下一男一女,拱手於胸前,相對而語,他們的腳下幾隻羊兒做出不同姿態。紐右側一人牽馬,馬頭向右。從人物的形象與紋飾內容看,當是表現民間廣為流傳的“柳毅傳書”的故事。

“柳毅傳書”故事取材於收錄在《太平廣記》中的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故事內容大致為:書生柳毅落第後在前往告別鄉人的路上,遇見一婦人牧羊,容顏憔悴。遂問而得知,婦人乃洞庭龍王之女,嫁給涇川次子,未能得幸,又蒙姑舅毀黜,甚是可憐。洞庭遙遠,想與父王通信不成,欲借柳毅之手將目前處境告知父王。柳毅深感同情,欣然答應。龍女遂告知入洞庭之法,並予以書信。柳毅攻堅克險,告知洞庭龍王,幾經波折,後涇川次子被龍王弟錢塘君所滅,龍女得救。龍女幾經周折後嫁給柳毅,終成眷屬。

這類題材的銅鏡在宋金時期乃至明清兩代仍然非常流行,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意識、生活時尚和審美觀念。“柳毅傳書”故事銅鏡圖案有多種形式:一種在左上方有一樹,樹下一對男女對話,右有一書童牽驢;一

種是在上方有一樹,樹下右側一書生與左側的女子對話,女子身後隨一侍女,紐下有一書童牽驢;還有一種是上方為樹下書生與女子對話,羊群、童子引馬在其旁,下方則是以水浪為題材,波濤翻滾,水中往往還有兩條魚相向而遊,尾部均朝上。前兩種形式當是表現“柳毅傳書”故事中的湖濱惜別場景,第三種則是又增加了“涇水托書”的場景,更加全麵地表現了整個故事情節。這些“柳毅傳書”鏡,在天水市博物館有收藏;天津曆史博物館藏有一麵西青區大寺鄉出土銅鏡亦類似;陝西商州區博物館和銅川博物館也藏有此類鏡子;1964年吉林省四家子古城遺址和農安縣古城分別出土一麵“柳毅傳書”故事銅鏡,與阿城出土此麵銅鏡極為相仿;敦煌市博物館藏一麵明代“柳毅傳書”鏡,題材當為“湖濱惜別”,等等。

這類以漢族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許由巢父”“柳毅傳書”“牛郎織女”“寧戚飯牛”“王質觀棋”等故事鏡在金代廣為流傳,在金代銅鏡中明顯多於其他種類的銅鏡,超越了曆朝曆代。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金人對人物鏡的重視抑或偏愛,尤其是“柳毅傳書”故事銅鏡在金朝女真故地的出現,反映了金代境內各民族互相交融,地處金朝龍興之地的阿城地區接受中原文化已經成為當時普遍的社會風

尚。

參考文獻

[1]阿城縣文物管理所編:《阿城縣出土銅鏡》,1974年。

[2]關燕妮:《略論金代人物鏡》,《草原文物》2019年第2期。

[3]孔祥星、劉一曼、鵬宇編著:《中國銅鏡圖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