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
居庸關雲台
居庸關雲台
居庸關雲台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居庸關關城內,其本為一座過街塔的塔基遺址。這座過街塔始建於元順帝時期,原先塔基之上有三座藏式佛塔,後被毀,在明代被改建為佛寺,至清康熙年間又被焚毀,此後塔基上便再無建築。居庸關雲台在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街塔”一詞最早集中出現在元代的漢文文獻,這類佛塔在內地也並非僅居庸關處1座,在鎮江、昆明等地也有建造。這是一種可供人群在塔下穿行的特殊佛塔,經元代統治者自西藏傳入內地,又與中原文化結合,形成新的麵貌。漢地民眾將其稱作“過街塔”,實為佛塔樣式的寫照,而區別於西藏民眾對此類佛塔的稱呼。
居庸關雲台位於元大都至上都的道路之上,規模較大,建築宏偉,為時人矚目,著名考古學家宿白發現元人熊夢祥曾輯錄此塔的四則事跡,其中還包括《居庸關過街塔銘》,這為後人了解居庸關過街塔的修建提供了重要信息。
元順帝命當時的大丞相和左丞相建造此塔。現存雲台南北兩側的正中開有連通的半八角形券門,券門內側的頂部雕刻五曼陀羅,券頂的斜麵上刻有十方佛,券門的內側兩個立壁刻有四大天王,東西兩側各有兩尊。兩側天王之間刻有文字,分別為由漢文、梵文、藏文、八思巴
文、回鶻文、西夏文寫作的陀羅尼經和造塔記,除了梵文之外,其他五種文字在當時都是通行文字。
與居庸關雲台上雕刻的六體經文相類似的合璧文字文獻,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曆史。這些文獻中包含了種類眾多的文字,包括漢字和各少數民族文字,遍布碑刻、印章、錢幣等。此類文獻的種類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元明之後,這與民族間交往越來越密切的曆史大勢息息相關。文字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多民族語言合璧文獻恰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實寫照。直到今日,人民幣上也印有多種民族文字。
元朝疆域麵積廣大,領土內民族眾多,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後,為了更好地統治各族,勢必要順應客觀情勢。除了六體經文,居庸關雲台的佛教石刻內容也體現出多民族國家的文化麵貌。著名學者謝繼勝指出:石刻沿襲了宋遼西夏的佛教圖像傳統,也吸收了東印度波羅藝術母題與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造像儀軌,與六體經文一起反映了當時各民族的共同宗教信仰。元順帝並不是簡單引入一種藏傳佛教佛塔形式,更是為了民族大同,居庸關過街塔不僅庇佑來往商旅行人,更是一期盼各民族友好團結的紀念碑。
參考文獻
[1]宿白:《居庸關過街塔考稿》,《文物》1964年第4期。
[2]謝
繼勝:《居庸關過街塔造像義蘊考——11至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圖像配置的重構》,《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5期。
[3]王傳播:《藏式過街塔名稱意蘊探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4期。
[4]史金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證——中國古代合璧文字文獻芻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