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 回鶻蒙漢文合璧《孝經》(1 / 1)

六十九

回鶻蒙漢文合璧《孝經》

回鶻蒙漢文合璧《孝經》書影

這冊孝經為刻本,竹紙,版框高24.8厘米,寬14.9厘米,每葉7行,行20字及19字不等,四周雙邊,版心黑口,雙花魚尾,卷首缺,無序跋。行款按蒙古文習慣從左至右,每句漢文之後用蒙古文對譯。由於此刻本的年代信息缺漏,學者們根據刻本的時代特點推測,此書的年代應為元代。

回鶻知識分子在元代時頗受尊崇,回鶻人塔塔統阿是最早教授蒙古貴族用回鶻字母書寫蒙古語的人。蒙古語與回鶻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關係緊密,因此很適合使用回鶻字母。蒙古帝國建立後,多用回鶻式蒙古文書寫法令、戶籍、公文等。回鶻式蒙古文自13世紀初至17世紀初一直與回鶻文類似,但從17世紀以後在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方向,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古代蒙古文的近代蒙古文。

目前以原件形式保留下來的回鶻式蒙古文文獻僅數十件,元代曾用此種文字撰寫和翻譯了大量著作,不過現存元代木版圖書僅有漢蒙合璧的《孝經》和蒙古文《入菩提行論疏》殘卷,前者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孝經》的成書年代和具體作者,自漢代以來便眾說紛紜,但這並不影響其自西漢武帝、昭帝開始便受到統治者的推崇,其流傳的階

層和地域都非常廣泛,自漢代以來今文《孝經》18章、古文《孝經》22章,流傳有序,內容雖經曆代傳抄,但是沒有太大的變化。西漢末年讖緯思想流行,其內容包羅萬象,主張天人感應,也因此出現了許多與《孝經》相關的緯書,將孝與天結合,更加提倡孝應該是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孝經》自西漢以來便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重要學習內容,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頗受重視,在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時期,《孝經》也是皇帝和太子的必讀書目。曆代寫作的《孝經》研究書籍也頗多,比如宋代著名學者司馬光寫作的《孝經指解》,南宋朱熹撰《孝經刊誤》。現存《孝經》刻本、抄本較多,亦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內府刻滿文《孝經》。元、清皆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但都學習和接納了傳統儒家思想。《元史》記載:“(大德十一年八月)辛亥,中書右丞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蒙古字)譯《孝經》進,詔曰: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達於庶民,皆當由是而行。其命中書省刻版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可見元代統治者對此書的重視。

元代刻書、出版事業發達,這部回鶻蒙漢文合璧《孝經》不僅反映了當時的出版業情況,其刻印語言也為我們了解蒙古語言史提供了珍貴材料,更是古代蒙古族與回鶻、漢

等兄弟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實證。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2]翁連溪:《故宮藏<蒙漢合璧孝經>版本談》,《紫禁城》2000年第3期。

[3]羅鷺:《元代的文化政策與圖書出版》,《出版發行研究》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