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鎏金銅喇嘛塔
鎏金銅喇嘛塔
該塔通高32.7厘米,寬19.3厘米,為覆缽式,由葫蘆形寶珠、圓形傘蓋、13層相輪、須彌座、塔身、塔座、塔基組成,為典型的藏傳佛教樣式。相輪兩側各有一淨居天像,塔基為雕刻力士、鹿、龍、獅子等的石質須彌座,座正麵下凹處放置有金棺銀槨,其內有銅鎏金涅槃佛像,佛塔四周各放有1個瓷罐,罐內有靈骨、舍利等。這套鎏金銅塔1956年出土於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這套鎏金銅塔製作精美,覆缽以上連為一體,塔身四麵有門,門內有一組7尊佛像,加上兩相輪兩側的2尊淨居天像,組成了一個立體的頂髻尊勝佛母九尊壇城。該銅塔應為善逝八塔中的尊勝塔,壇城正中是頂髻尊勝佛母,左右分別是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周圍是四身護法明王。塔基台麵前部刻有“佛弟子禦用監太監李福善奉施”,後部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覺禪寺永充供養”。“禦用監”為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之一,禦用監太監掌管造辦禦用之物,與皇帝聯係密切。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李福善”即李童,他信奉藏傳佛教,在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創建北京法海寺時,就有藏傳佛教僧人參與。
弘覺寺是牛首山著名的寺院,弘覺寺塔位於寺院藏經殿之後,七級八麵,建於
明代正統年間。弘覺寺塔地宮位於塔基之下,上圓下方,深1.06米,頂部蓋有圓蓋,直徑47厘米,底部邊長為83.5厘米。2012年,弘覺寺塔地宮頂蓋被重新發現,頂蓋為圓形,與地宮出土鎏金銅塔底座一樣均為紅砂石,頂麵為素麵,底麵打磨光滑,分內外兩圈,內圈雕刻有八朵蓮瓣,蓮瓣內各雕有1件法器,合為“八吉祥”圖案,但大多模糊不清,僅有盤長、寶瓶可以辨認。
弘覺寺塔地宮出土有鎏金銅塔、青釉蓋罐、玉貫耳瓶、石雕佛像、錫盒、銀叉等。青釉蓋罐內放有佛牙、檀香木、牛角等,錫盒內殘留有白色香料。其中石雕佛像高5.1厘米,通體黑色,雕刻細膩,圓闊臉,濃眉怒目,口部塗紅,全身裸露,束發披肩,發式、手飾均做成蛇形,左手抱一大鼠鼬,右手托一顱碗,立於蓮座上,腳踩一俯臥的男子,鼠鼬張口吐出珠寶,垂落於蓮座上,從造像特征來看,應是藏傳佛教的黑財神像。
弘覺寺塔地宮出土的這批文物,大多保存完好,是明代宮廷禦用監所造,其中銅鎏金涅槃佛像具有永宣造像風格。明代藏傳佛教在中原地區廣泛傳播,南京是明朝初年的都城,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南京仍作為留都,因此南京地區藏傳佛教也較為興盛。明朝皇室很多人信奉藏傳佛教,宮廷內有佛堂,每年會舉辦法會
,並有專門製作佛教法器的機構,這套鎏金銅塔是明代宮廷深受藏傳佛教影響的產物,也是漢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參考文獻
[1]蔡述傳:《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內發現文物》,《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1期。
[2]葛曉康:《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初探》,《東南文化》1996年第2期。
[3]李蔚然:《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及其地宮出土文物綜述》,《東南文化》2002年第9期。
[4]廖暘:《南京弘覺寺塔地宮出土金銅尊勝塔像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6期。
[5]劉文慶、符永利:《南京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石蓋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2014年第6期。
[6]杜愛華:《立體壇城 稀世奇珍——院藏弘覺寺地宮佛塔》,《文物天地》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