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 彝文《勸善經》(1 / 1)

七十三

彝文《勸善經》

彝文《勸善經》書影

彝文《勸善經》為明朝末年雲南武定彝族鳳氏土司所刻,20世紀40年代發現於當地土司官署。古代彝族文獻大多為手抄本,雕版印數較少,這些刻本《勸善經》有不同的版本,目前在國家圖書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楚雄自治州博物館等都有收藏,是較早的彝文刻本之一,對研究古代彝族的宗教信仰、宗族社會、日常生活、倫理禁忌等具有重要意義。

土司又稱土官,是元明清時期在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並世代承襲的官職,有文職和武職兩種。土司由朝廷頒賜符印,對朝廷承擔貢賦和征發,在轄區內保持傳統的統治。由於土司的職位是世襲的,不同土司之間往往因為爭奪地盤而發生戰爭,因此明代在平定土司叛亂後,開始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廢除土司,改用可以調遷的“流官”管理。清代雍正年間,進行了更大範圍的“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彝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之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諾蘇、納蘇、聶蘇、密撒潑、臘蘇潑、濮拉潑、尼濮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以及廣西西北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由於彝族居住分散,

各區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很多地方存在土司製度。武定位於雲南通往成都的交通要道,武定鳳氏土司因此成為雲南土司中一個較為顯赫的家族,前後存在700餘年,對當地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彝語屬於漢藏語係的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文是一種表意方塊文字,曆史悠久,關於其起源時間有不同說法,明代以後彝文逐漸興盛,史書中有“爨文”“韙書”“羅羅文”“倮文”等稱呼。彝文一般寫於岩石、紙張、瓦、木牘、竹簡、骨頭等上,以紙書為主。彝文每個字形代表一種意義,沒有偏旁和部首,書寫方式為從左向右直書或橫書,很多沒有標點,同一字形也有幾種不同的書寫方式。目前彝族聚居區保留有很多彝文抄寫的文獻,大多為畢摩(即巫師)世代抄寫流傳下來,包括經文、曆法、詩歌、神話、倫理等內容,涉及彝族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彝文《勸善經》全文2萬餘字,是用彝文翻譯漢文《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經典,內容主要是規勸世人遵守道德規範,時刻修習善行,防止作惡,宣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思想。彝文翻譯《太上感應篇》時,對其章句依次進行解說,但每一章節之後,又結合彝族的實際情況加以發揮,從而達到宣教說理的效果。這些彝文《勸善

經》的發現,反映了中原道教文化對彝族地區的影響,是彝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

參考資料

[1]馬學良:《彝文<勸善經>譯注序》,《民族語文》1984年第3期。

[2]薛欽文:《從彝文<勸善經>看彝族傳統禁忌文化》,《蘭台世界》2013年第33期。

[3]楊懷珍:《明刻本<勸善經>多種版本的異同比較》,載朱崇先主編:《古典文獻學理論探索與古籍整理方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