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

瞿曇寺

瞿曇寺

瞿曇寺位於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城南的馬圈溝口,麵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坐落在近正方形的城堡內,周圍有黃土夯築的城牆,城堡分內外兩城,內城為寺院和僧侶房舍,占據城堡麵積的三分之二,並有單獨的圍牆,外城為居民住宅和街巷。瞿曇寺自明代洪武年間創建以來,隻在曆代補修中有局部修繕,建築結構變更很少,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宏大的明代寺院,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應西寧衛僧人三羅喇嘛的請求,為其修建的佛堂賜名“瞿曇寺”,禦製紅底橫匾,上書“瞿曇寺”三個金色大字,至今仍懸掛在瞿曇寺殿內簷門額上方。在明代,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先後下有7道詔書,並派太監率領工匠,曆時36年修建完成瞿曇寺。寺院總體布局分外院、前院和後院三部分。外院平麵規整,周圍有寺院圍牆,山門建於中軸線前方,院內東西兩側各建有碑亭一座。前院為金剛殿、瞿曇寺殿(前殿)、寶光殿(中殿),左右有回廊,佛殿左右配置有佛塔。後院地勢較高,正中為隆國殿(大殿),是寺院中最富麗堂皇的殿宇,左右有鍾樓、鼓樓,周圍有

回廊圍繞,是全寺的主要組成部分。整座寺院的布局為典型的中原地區佛寺“伽藍七堂”製度,布局規整,典雅壯觀。

瞿曇寺壁畫主要分布在瞿曇寺殿、寶光殿、隆國殿,以及回廊壁麵上,麵積巨大,大部分為明代繪畫。瞿曇寺壁畫體現了漢藏佛教文化交融的特征,其題材不僅有藏傳佛教的各種佛、菩薩、護法神像等,也有明代漢傳佛教常見的繪畫題材,如瞿曇寺殿的五部佛造型與西藏古格壁畫類似,而善財童子五十三修圖明顯有中原文化因素。

瞿曇寺所在的河湟地區,自古便是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曆史上瞿曇寺每年有幾次較大的宗教活動,很多信眾在這些日子到寺院進香還願,逐漸形成集會,街坊鋪麵最初僅售賣宗教用品,後來逐漸擴展到各類生活用品,陝西、山西的一些商人也在此開商鋪。每年六月十五日是瞿曇寺地區的盛大集會,成千上萬的人從各地趕來參加,同時有唱戲、雜技、賽馬、射箭、歌舞等活動,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瞿曇寺是明朝在甘肅、青海交界的河湟地區建立的一所藏傳佛教寺院,但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築,體現了漢式建築風格和藏傳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是漢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瞿曇寺位於西域、西藏與中原地區往來的交通要道上,其建設發

展對西北地區的安定,加強與涉藏地區的聯係,維護邊疆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馭寰、杜仙洲:《青海樂都瞿曇寺調查報告》,《文物》1964年第5期。

[2]謝佐:《瞿曇寺》,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李福善:《瞿曇寺及其文物的曆史文化價值初探》,《絲綢之路》2020年第3期。

[4]祁勁鬆:《青海瞿曇寺:精美壁畫呈現漢藏佛教文化融合》,《中國宗教》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