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
麗江白沙大寶積宮壁畫
麗江白沙大寶積宮壁畫
麗江位於雲南西北部,是納西族的聚居區,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傳統。麗江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壁畫,主要繪製於明代,少量為清初繪製,曆時300餘年。這些壁畫原分布在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定閣、大覺宮、真武祠、護法堂、福國寺等佛寺和道觀中,但大部分已被破壞,現僅存琉璃殿、大寶積宮、大定閣、大覺宮的壁畫。由於現存壁畫都集中在白沙鎮,所以被統稱為“麗江白沙壁畫”,其中以大寶積宮明代壁畫保存得最為完整。
大寶積宮位於雲南麗江白沙鎮白沙村東部,為木氏土司所建,重簷歇山頂,麵闊兩間。宮內現存壁畫12幅,其中以西壁及南、北二壁正中的壁畫為代表,既有明代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的漢文題記,又有藏曆水羊年(公元1583年)的藏文題記。西壁是麗江白沙壁畫中最大的一幅,題材取自唐代菩提流支所翻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表現主尊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聚集菩薩、羅漢、帝釋、諸天、護法神等聖眾說法的場景,所畫人物共計100餘尊,色彩豐富,氣勢磅礴。畫麵正中為無量壽如來,上部有18位尊者,兩側有道教神像,下部有藏傳佛教的三位護法神,外側是四大天王。這幅壁畫同時繪製有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和道教的諸神像,體現了多種宗教在麗江並存融合。
木氏土司是明清時期雲南三大土司之一,曆經元、明、清三代,傳襲22代,共計470餘年。元代曾封納西族首領阿良為茶罕章管民官,管轄麗江地區。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軍平定雲南,阿良的五世孫阿甲阿得率部歸附明朝,朱元璋賜其漢姓“木”,封為世襲的土知府,統治麗江及周邊部分地區。木氏土司世代承襲,在明代積極聽從朝廷派遣,多次向朝廷捐助銀兩和戰馬,並以知詩書、守禮義而聞名於當時。清朝初年,沿襲明朝製度封木氏為世襲土司,但其實力已不如從前,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以後,木氏土司的統治權逐漸被解除。
麗江鄰近四川、西藏,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文化的交彙區。麗江白沙壁畫內容豐富,包括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中原道教等題材,反映了佛教顯密雙修、佛道融合的多元文化特征。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既有中原唐代佛教、道教的畫風,又有藏傳佛教、納西族東巴畫的畫風,呈現出準確細膩、線條流暢、變化多端、對比強烈、厚重莊嚴的效果。據《麗江府誌略》記載,麗江土司木增曾聘請浙江寧波著名的畫家馬肖仙到麗江繪製壁畫,同時藏族畫家、大理白族畫家、中原道士等也參與了麗
江壁畫的繪製,這些壁畫體現的多種宗教文化和藝術風格,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見證。
參考文獻
[1]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文化局、麗江納西族東巴文化博物館編:《麗江白沙壁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劉靖戎:《論白沙壁畫藝術價值》,西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李冉、王曉贇:《世俗位置與宗教位置:麗江白沙壁畫畫麵構成研究》,《大眾文藝》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