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
漳浦佘族藍氏涉台建築
漳浦佘族藍氏涉台建築(藍廷珍府第)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部有一漳浦縣,這裏是佘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這裏坐落著多處與佘族藍氏有關的古代建築,不僅見證著佘族與漢族的交流交往,更與寶島台灣有著諸多聯係。
佘族絕大多數生活在福建和浙江的廣大山區,福建省有著超過全國總數一半的佘族人口,為全國佘族人數最多的省份。佘族曆史悠久,關於其來源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佘、瑤同源;其二認為佘族是古代“越人”的後裔。
藍姓是佘族的一個大姓,居住在漳浦縣的一支在清代湧現了多位與台灣的收複和治理有關的人物。清康熙年間,藍理隨施琅出征澎台,加左都督,累官至福建陸路提督,被譽“平台首功”,其墓葬位於漳浦縣湖西佘族鄉。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清軍入台灣,討伐朱一貴起義,其時藍廷珍任南澳總兵參與平叛,後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世襲三等輕車都尉。族弟藍鼎元也隨軍出征,曾任普寧縣知縣、廣州知府。兩人駐守台灣期間還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加快台灣的開發,兩人向清廷提出了諸多治理台灣的建議,藍鼎元墓也位於漳浦縣湖西佘族鄉。藍廷珍之孫藍元枚也曾官居一品,為治理台灣做出重要貢獻。
在湖西佘族鄉頂壇村新城自然村,坐落著
藍廷珍府第,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這座府第坐西北向東南,為五進院落,總占地麵積近6000平方米。第一進建築為門廳,磚木結構,重脊硬山式屋頂,大門門柱上有一副楹聯:“複鹿耳於崇朝韜略奚似管樂;定東都以七日戎機可比孫吳”,歌頌藍廷珍平定和治理台灣的功績。第二進建築為正堂,麵闊七間,正堂前有南、北廊,左右對稱。第三進為後堂,麵闊七間,也有南、北廊,結構與前堂類似。第四進為日接樓,共有兩層,是夯土、花崗岩及木混合結構建築。第五進建築為後廂房。除此之外還有北護厝、南護厝及廣場。藍廷珍府第體現出閩南地區的建築風格,除作為官員宅邸之外,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其中的木雕、石雕體現出當時高超的建築水平。
在湖西佘族鄉石椅村還坐落著藍氏種玉堂,這是閩南地區佘族藍姓的總祠堂,始建於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初建時規模較小。後藍理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捐資重建,並取名“種玉堂”,現占地麵積500餘平方米。這座曆經數百年的祠堂也見證著藍氏佘族前後共湧現近30名五品以上參與有關台灣事務的武官。直到今日,中國台灣也居住著頗多藍氏後人。
這些古代建築默默見證了佘族對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吸收與發展,更紀念著藍氏一族對
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深遠影響,也是台灣自古以來便是祖國領土一部分的見證。
參考文獻
[1]王豐豐:《漳州祠堂建築的保護探索和研究——以漳浦藍氏種玉堂為例》,《文物世界》2019年第4期。
[2]林雪銘:《漳浦縣“藍廷珍府第”建築及曆史價值》,《福建文博》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