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
《皇清職貢圖》
《皇清職貢圖》(局部)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帝下旨命令各地沿邊督撫繪製圖冊送至軍機處“以昭王會之盛”。至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皇清職貢圖》彩繪本正式告成,而後經曆了乾隆時期的多次增補以及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的再次增補,最終定型。為了達到“以昭王會之盛”的目的,在彩繪本完成後,又相繼製作了寫本和刻本,使其得以更廣泛地傳播。清乾隆時期,國力強盛,版圖遼闊,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到外興安嶺、澎湖列島,西抵蔥嶺、巴爾喀什湖一帶,遼闊的疆域下形成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正在此時,清代大學士傅恒等人奉旨編纂圖冊《皇清職貢圖》,每一民族各繪男女圖像一幅,每段圖像上方有滿漢兩種文字介紹圖中民族的分布地域和生活習俗等情況。該圖冊描繪了清朝國力鼎盛時期疆域內及域外前來的朝賀、納貢的海外諸國及其治下的各少數民族男女形象。
“職貢”見《周禮·夏官》,其雲“施貢各職”。《淮南子·原道訓》:“四夷納職”,高誘注曰“職,貢也”。《皇清職貢圖》,也就是向清王朝進貢的各族的全圖,其繪錄地區和對象的選擇與編排是將海外國家及周邊藩屬國人物畫像編為一冊,國內邊
疆各少數民族則按行政區劃編排成冊。其中,《皇清職貢圖》選擇繪錄的國內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是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含台灣)、廣東(含海南)、廣西、雲南、貴州、甘肅,以及新疆、西藏、黑龍江等十二個行政區。但清王朝政權的核心地區:直隸、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以及今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區沒有繪錄入冊。
這一編排體例所表達的正是清朝統治者以傳統的中原地區為政治中心,萬方來朝的中華帝國意識。從《皇清職貢圖》選擇繪錄的國內少數民族對象看,清朝統治者要展現的是滿、蒙古、漢三族統治集團以外的邊疆各族形象。因此圖卷中並沒有繪製內地及東北、蒙古地區的漢人、滿人、蒙古人。這也表明在清王朝的思想意識中,清朝是以漢滿蒙為政治基礎的多民族政權。同時,圖說介紹清朝治下的邊疆某一族人民時,主要介紹其曆史源流、服飾習俗等,但對於一些較為邊遠地區的部落,也會先敘述其曆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然後多闡述清朝治下的情況,或者先敘述曆史上與中央王朝的關係,再說清朝與這一族的關係。《皇清職貢圖》繪有30餘個與清朝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的人物圖像,並撰有滿漢兩種圖說,圖說介紹各國的曆史源流及其與清朝的關係時,更是以中
國的一個王朝身份來闡述中外關係。
總之,《皇清職貢圖》為清代乾隆皇帝親自主持,軍機處統籌規劃和組織,沿邊督撫奉旨辦理彙呈,最後由宮廷畫家編繪而成的大型民族圖冊。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了清代國內外各族群的服飾樣貌、生活方式、生產習俗、貢賦情形等內容,是傳統中央王朝大一統思想觀的生動體現。
參考文獻
[1](清)傅恒等編著:《皇清職貢圖》,沈陽:遼沈書社,1991年。
[2]張薇:《海內外關於〈皇清職貢圖〉的整理與研究》,載蒼銘主編:《民族史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
[3]蒼銘、劉星雨:《從〈皇清職貢圖〉看“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國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4]黃金東:《〈皇清職貢圖〉刻本考述》,《文獻》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