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八

《百苗圖》

《百苗圖》(局部)

《百苗圖》係一類反映清代貴州民族的圖說文本之總稱,這類文本以圖片形式描繪清代貴州各民族的生產生活和文化習俗,並配以文字解釋說明,圖文內容通常相互呼應,生動形象地反映清代貴州的民族狀況,是研究清代貴州民族的珍貴資料。一般認為,《百苗圖》原本是清嘉慶年間貴州八寨理苗同知陳浩所作《八十二種苗圖並說》。也有意見指出,《百苗圖》各種繪本的出現,與清乾隆時期清中央政府平定貴州苗族地區後與各地區共同編纂《皇清職貢圖》關係密切。

陳浩在其任官時期,在整理典籍文獻的基礎上輔以實地調查資料編撰成了這部極為珍貴的貴州民族誌專著。版本留存約60種,國內外博物館和圖書館均有收藏。各版本名稱和內容均有差異,書名有《苗蠻圖冊》《黔苗圖說》《百苗圖》《百苗圖詠》《百苗圖詩畫》《番苗畫冊》等。因《百苗圖》畫本在民國初年曾以石印本小規模發行,在民間影響較大,故後人多稱此類圖書為《百苗圖》。將各版《百苗圖》中各民族編排順序與李宗昉《黔記》中摘錄的文字部分進行比對,可知《百苗圖》中八十二個條目的編排有其一定的規則,即按照民族社會文化血緣關係和稱謂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編排,由此可知八十二個“族稱”

之間的族屬關係。

貴州地區各民族交往方式多種多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麵。《百苗圖》各抄本所呈現的清代晚期貴州地區多民族交往方式豐富多彩,特色鮮明。如以“做傭工”“做擔保”為主的經濟交往方式,再如受清水江流域木材貿易的深刻影響,兩種經濟交往方式集中體現在“洞苗”“黑仲家”這兩個侗族北部支係與漢族的交往上。以聯姻、服勞役為主的政治交往方式,集中體現在“宋家苗”“土仡佬”這兩個群體與彝族的交往上。以“結同年”、戀愛、通婚為主的社會交往方式,分別體現在“清江苗”“白仲家”“車寨苗”這三個群體與漢族的交往上。明清以來,貴州各民族交往交流頻繁,交融趨勢日益突出。其中,彝族與苗族以及漢族與彝族、侗族、苗族、布依族等群體之間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民族交流,在語言、服飾、文教、習俗等方麵實現了深度文化交融,實現了同一文化事項的多民族共有共享,各抄本中圖文並茂地呈現了這一曆史圖景。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悠久。貴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曆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杜薇:《百苗圖彙考》,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

02年。

[2]黃菡薇:《近二十年國內〈百苗圖〉研究述評》,載蒼銘主編:《民族史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

[3]樂怡整理:《百苗圖八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4]蔣歡宜、宋佳駿、侯有德:《從“百苗圖”各抄本看貴州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