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1 / 1)

九十六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

1935年,紅軍北上經過冕寧時,被當地人誤以為是國民黨地方軍閥的隊伍,並對這支隊伍展開了武裝侵擾。同年5月22日,彝族頭人小葉丹在彝海和紅軍司令劉伯承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劉伯承代表紅軍授予小葉丹“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成立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並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在小葉丹的幫助下,紅軍隊伍順利通過百裏彝區。紅軍走後,國民黨反動派前來“追責”,小葉丹寧願傾家蕩產甚至付出生命也沒有交出那麵旗幟。1942年小葉丹遇襲身亡,他的妻子將旗幟縫進百褶裙夾層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搜查。1950年冕寧解放,這麵珍貴的隊旗被送到解放軍手中。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名為“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

1935年,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後,紅軍仍麵臨極大威脅,國民黨宣稱要“讓朱毛做第二個石達開”。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中央軍委組建了一支由劉伯承任司令員、聶榮臻任政治委員的先遣隊,希望為紅軍主力順利北上摸清道路。劉伯承在研判了當時的複雜局勢後,決定借道涼山彝族地區以迅速靠近大渡河,通過冕寧直抵安順場。

涼山彝族地區位

於四川西部的橫斷山係東部,這裏受到複雜地形的阻隔,長期以來交通較為閉塞,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大小涼山未形成統一政權,不同的支係勢力出於利益之爭,也時常出現糾紛與衝突。當地彝族長期處於奴隸社會,受到土司的剝削壓迫,後來又被國民黨軍閥欺壓迫害,彝族百姓對漢族也有很強的戒備心理,社會矛盾較為嚴峻。

在紅軍先遣隊由西昌前往冕寧前,中共冕寧地下黨組織便已經在當地開展工作,而且紅軍一路上都宣揚我黨救國救民的政治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習慣,宣傳民族平等,這都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了鋪墊。

當地彝族果基(沽雞)家支的首領小葉丹,出身於黑彝貴族家庭,其家族在當地有很強的號召力,小葉丹熟知彝族習俗,做事公道,在族內有很高聲望。民族間的長久隔閡畢竟不能瞬間消除,但是在對紅軍的探查中,小葉丹發現這支隊伍尊重民族習慣不擾民,部隊作風與國民黨軍隊大有不同,逐漸打消疑慮,主動與紅軍聯係,願意歃血為盟。1935年5月22日,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小葉丹在冕寧縣城北麵的彝海之畔按照彝族的習俗結為異姓兄弟,劉伯承代表紅軍授予小葉丹一麵旗幟,即“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這一事件被稱為“彝海結盟”。雙方結盟當天

紅軍先遣隊開拔,小葉丹號召當地彝族為紅軍引路,使紅軍僅用不到十天時間就快速通過了涼山彝族地區,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困紅軍於涼山的陰謀。

紅軍走後,小葉丹一直小心保管著這麵旗幟。1942年,小葉丹被反動軍閥收買的部族武裝伏擊身亡,這麵旗幟便由其遺孀保管,國民黨反動派與舊軍閥一直在找尋旗幟的下落。“彝海結盟”之後,果基家支始終堅持反抗壓迫,堅決守護旗幟,信守結盟誓言,守護彝族人民參加紅軍擁護黨的信物。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昌,劉伯承囑咐隊伍抵達西昌後要趕快找到小葉丹,人民政府已經決定邀請小葉丹參加即將成立的西南軍政委員會,但小葉丹此時已不在人世。小葉丹的遺孀和弟弟將這麵象征民族團結、見證革命曆史的旗幟交給了劉伯承派來的解放軍幹部手裏。

1985年,“彝海結盟”五十周年之際,涼山州在西昌市中心建立了大型塑像,1995年,在彝海邊建立了“彝海結盟紀念碑”,他們和這麵隊旗一起訴說著民族團結、救國救民的革命佳話。

參考文獻

[1]陳國光:《彝海結盟:永遠的曆史豐碑》,《中國民族》2004年第3期。

[2]巴莫爾哈:《一座民族團結的曆史豐碑——“彝海結盟紀念碑”落成始末》,《軍事曆史》2010年第3期。

[3]王友富:《論長征時期黨和紅軍在民族地區創建的政權與武裝》,《黑龍江民族叢刊》2020年第5期。

[4]伍龍口述、楊靜整理:《小葉丹一家四代的家國情懷》,《炎黃春秋》2021年第6期。

[5]宋飛揚、李後卿:《紅軍在涼山彝族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研究》,《毛澤東思想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