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 馬本齋使用過的砍刀(1 / 1)

九十七

馬本齋使用過的砍刀

馬本齋使用過的砍刀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後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奮起抵抗日軍侵略。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打得日偽軍聞風喪膽,被毛澤東稱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1902年,馬本齋出生在河北獻縣的貧苦回族農民家庭,他自幼跟隨父母操持農務。十餘歲時,馬本齋的家鄉遭遇天災,為了一家生計,他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往張家口謀生,此後又輾轉北京、天津、山東等地。此時正值五四運動之後,各地掀起頗多愛國運動,馬本齋目睹了這些學潮、工潮,又在艱難求生中看到太多貧苦人民被剝削欺淩的悲慘遭遇,這些經曆都在他心中埋下了解救貧苦大眾於水火的種子。

經河北老鄉的介紹,馬本齋在東北謀生期間加入了軍閥張宗昌的部隊,後又往東北講武堂接受軍事訓練,在這裏馬本齋掌握了較為係統的軍事知識。1929年,劉珍年擔任獨立21師師長,馬本齋任該部第4團團長,在此期間,馬本齋通過劉的胞弟劉錫九結識了一些中共黨員,這些交往更激勵了他保家衛國、投身革命的熱情。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於日本人之手,馬本齋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辭官返回故裏。

1937年,日寇侵至馬本齋故

鄉獻縣,馬本齋大哥和許多村民都慘遭殺害。為報國恨家仇,在村小學老師高誌軒(實為中共黨員)的鼓舞下,馬本齋在東辛莊的清真寺,集結了70餘位村民,共同組成了抗日武裝回民義勇軍。這支隊伍在馬本齋的帶領下取得了多次勝利,規模也逐步擴大。1938年,馬本齋加入了河北遊擊軍,後來其所率隊伍最終被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於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回民教導總隊又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由馬本齋任司令員,這極大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這支隊伍也不負黨的信任,緊密團結群眾,形成了一套伏擊戰術,有效打擊了日寇在冀中地區的掃蕩與屠殺。

馬本齋所領導的回民支隊對敵人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也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報複。1941年,駐紮在河間的日軍妄圖通過抓走馬本齋的母親白文冠,達到脅迫馬本齋的目的。白文冠起初在老鄉的保護下逃出村子,但不忍日軍嚴刑拷打村民,挺身而出。雖然在獄中受盡酷刑,仍不肯勸降馬本齋,最終英勇就義。馬母殉國的消息受到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等人的高度關切,電令全區普遍哀悼,表彰白文冠的民族大義。

此後隨著日軍在河北地區的侵略不斷深入,馬本齋帶領隊伍輾轉進入魯北,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

,摧毀多個敵軍據點。然而在1944年春天,馬本齋病倒了,雖然被送往後方醫院,但是最終因搶救無效而去世,未能與回民支隊的戰士們一起前往延安。

馬本齋逝世後,毛澤東致挽詞:“馬本齋同誌不死。”周恩來致挽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挽詞:“壯誌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如今在馬本齋的家鄉河北獻縣,馬本齋烈士紀念館巍然矗立,為人們講述著全民族團結抗日的英雄詩篇。

參考文獻

[1]程龍:《馬本齋和他領導的回民支隊》,《黨史博采》2001年第3期。

[2]紀連海:《馬本齋與抗日戰爭》,《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

[3]郭曜輝、蔣國棟:《馬本齋:民族英雄、吾黨戰士》,《黨史博采》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