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
滇緬公路築路歌碑
滇緬公路築路歌碑
該碑1995年在雲南大理永平縣舊官衙處出土,為青石質,長133厘米,寬80厘米,厚5.5厘米,直書行書,十三行,共352字,碑文末尾有“中華民國廿八年春錄刻滇緬公路紀念歌,鶴慶王錫光謹識”。碑文采用歌訣的形式,用平實的語言敘述滇緬公路的修築、雲南人民的貢獻,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碑文部分內容如下:“修公路,大建樹。鑿山坡,就坦途;造橋梁,利濟渡。裹糧攜鋤怒江邊,那〔哪〕管老弱與婦孺。龍永派工各一萬,有如螞蟻搬泰山。蠻煙瘴雨日複日,餐風飲露誰偷閑……民眾力量真魁巍,前方流血後方汗。不是公路是血路,千萬雄工中外讚……東洋倭禍已深入,封我港口占我疆。君不見,獸兵到處嗜屠戮,華北華南備恥辱。又不見,華中華東成焦土,牛馬奴隸俎上肉……努力打開生命路,出海通達印度洋……最後勝利確把握,驅逐強盜國土複。還我山河武穆誌,堅定信念興民族。”
永平縣地處“博南古道”,是四川、雲南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產生過深遠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大片中國領土,沿海港口相繼淪陷,中國對外交通幾乎斷絕。在這樣危急的情況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雲南省主席龍雲
提出的修築滇緬公路和鐵路計劃,確保西南大後方對外交通的暢通。位於抗戰大後方的永平,因此很快成為前沿防線,作為重要的軍事運輸線。
滇緬公路起於雲南昆明,止於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裏,中國境內有959.4公裏,中國境內的公路以大理為界,分為東西兩段,其中東段早在1920年就已通車,抗戰爆發後主要修築的是西段。但由於施工路段地處瀾滄江斷裂帶,地勢複雜,山勢陡峭,加上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參加築路的民眾隻能自帶口糧,使用鋤頭、鑿子、鐵鍬等農耕工具,利用焚燒淬石、拖滾石碾、肩挑手扛等傳統手段,艱難地完成了任務。此後,永平人民又投入到防空炮台建設、滇緬公路加鋪柏油路麵的工作中。據相關記載,滇緬公路修築死亡兩三千人,傷殘者萬餘人,這條公路與緬甸中央鐵路相連,直接貫通緬甸仰光港口,保障了抗戰物資的供應。
立碑人是王錫光,時任永平縣縣長,負責完成當地的築路任務,在當地民眾的全力支持和付出下,永平縣完成了任務,王錫光親自作紀念歌,刻成石碑,紀念這段沒有硝煙的血色歲月。這條公路的建設,凝聚著沿線各族人民的血汗,保障了西南大後方的穩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馬楊武:《修築滇緬公路紀念歌
》,《雲南文史叢刊》2000年第3期。
[2]張繼強:《古道長歌》,《中國公路》2013年第24期。
[3]華林、高俊、劉淩慧子:《基於檔案文獻的滇西民眾修建滇緬公路貢獻研究》,《中國檔案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