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這一年方休已經二十九歲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方休在太子這個位置上坐了也快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太子啊,曆史上也就漢武帝他兒子能做這麼久了吧,不過最後還是讓他爹給宰了。
但方休和劉據不同,即便方休如今隻差一步就奔三了,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那副懶散的模樣已經是沒有更改過。
康熙也曾在方休開始接觸朝政後,試圖糾正但是明顯沒有成功,方休懶是懶散了,可是對於朝堂上的事務安排卻從來沒有耽誤過。
所以即便康熙有心想要指責方休,也是找不到開口的地方,隻能從皇家形象的地方敦促方休,但這種不痛不癢的話,對方休的影響幾乎為零,過個耳朵罷了。
方休能保持這麼多年沒變過,可他不變,不代表其他的人不變啊。
朝堂上的勢力換了一波又一波的,效忠的人也是變了又變的。
在方休的暗中操控下,明珠比曆史上還要早地倒台了,而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沒有掣肘的索額圖妄自尊大,逐漸在百官的簇擁下忘卻了自己的位置。
不僅仗著自己的官職大,更仗著是太子外戚在朝廷上越發跋扈,方休不是沒有打壓過他,也正因為方休的出手打壓,這才讓比提早妄自尊大的索額圖如曆史一般在康熙四十二年才倒了台,要不然早幾年的索家就沒了。
索額圖的倒台在外人眼中對於方休的打擊是極大的,也讓一直對方休這個位置有覬覦之心的大阿哥和八阿哥有了信心。
既然索額圖都能被他們聯手拉下馬來,那方休這個備受寵愛的太子又有什麼不可能的呢,隻要太子倒下了,那麼他們兩個才能有機會。
大阿哥嫉妒方休不是一天兩天了,而八阿哥因為自己母妃的身份,同樣憤恨都是皇子為什麼自己的確總是比不上其他的皇子。
影響方休的罪孽是懶惰,影響大阿哥和八阿哥的便是嫉妒了。
至於九龍奪嫡的勝利者老四胤禛他從一開始就是站在太子這一邊的,隻不過曆史上的太子太無用了,連續被廢了兩次之後,胤禛才不得不自己站了出來。
但如今的方休可不是曆史上的胤禛,所以說從一開始這一世的胤禛便隻能做大清的一代賢王了。除了胤禛,三阿哥胤祉(zhǐ)同樣如此。
而且在方休的先知先覺下除了曆史上的三,四,十三,三位阿哥外,方休還將十四胤禵(tí)也收入了麾下,作為八阿哥落敗之後繼承了八阿哥班底,接著和老四鬥的人,雖然在文上比不過老四,但是軍中的威望可比老四強多了。
康熙寵愛的孩子除了方休這個老二唯有十四了,其他人隻能說算看得上眼,所以他和方休之間的矛盾並不大。
而且後麵之所以要來爭這個皇位也是因為他從小和老四不和,知道若是老四登基,他這胞弟的下場和八阿哥等人差不多。
可是如今因為方休的參與,老四雖然和十四關係算不上好,但還是聽他這個太子的。
現在朝堂上的皇子們已經分成了三黨,以大阿哥和明珠為的皇長子黨,以方休為首的太子黨,以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
明珠和大阿哥混在一起並非是方休暗中派遣給大阿哥的臥底,他們倆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方休和索額圖之間的關係一樣。
當初明珠想要站隊方休,是因為知道大阿哥無論從什麼角度都比不上太子,所以比起外叔祖這個關係,明顯納蘭家更值得明珠在意。
可是後麵明珠發現自己無論如何就是不能為太子所用,而且被康熙罷免後,他也曾想過讓太子求情,可事實卻告訴他,太子就是看不上他,沒有理由就是看不上。
於是明珠轉投到了大阿哥手下,他明珠雖然知道太子能力超群,但若不能成為自己的靠山,他明珠又何必舔著臉再去上趕著了呢。
而是為了納蘭家能夠在索額圖的打壓下活下去,明珠也不得不找一個依靠,而已經長大的大阿哥無疑是他唯一的選擇。
除了因為兩人的關係外,還有就是大阿哥是皇長子,雖然不是嫡長,但是隻有太子倒台了,大阿哥仍舊比其他人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