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讀完這本書之後,並不會覺得它有什麼出色的,相反,甚至有人在看過後會說:“哦,這真是一本爛書,通篇都在像流水賬一樣地講故事,而且根本看不出在講什麼。”但我並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我要的根本不是理解,而是一種銘記,一種精神上的永恒的銘記。
當你看到這本書的印簽時,大概已經猜到我寫這本書的原因了,也差不多知道了這本書要講什麼。你肯定會說“這本書肯定是關於言情的,男主和女主肯定互相愛慕,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之類的話。我要恭喜你,你猜對了,但沒完全猜對,因為你隻猜對了一半。
這本書的確是關於言情,可是它無關風月,它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一個我為了忘卻她而編造的理由,它隻是為了銘記,僅僅是為了銘記。
當然,有這些“定勢”是正常的,許多網絡作家們(當然我並沒有要攻擊誰的意思)習慣了用套路來寫文章的方式,讓現在的文學作品成了千篇一律的空中樓閣。而我卻不喜歡按套路出牌,我要的是與眾不同,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配得上那個獨一無二的她。因此,我選擇了一種更為網絡作家們嫌惡的寫法,拋棄了碼字的效率,重拾了純真的感情。
我曾經讓很多的同學看過我的書稿,老師或是同學的家長或許也看過。他們對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大多數人總是對它隻有偏見,總是罵,和我征討,最後總是將我罵得狗血噴頭、酣暢淋漓後才肯作罷。我並不生氣,隻是有點感傷,因為他們說的的確有道理,終究我還是理虧了些。
有人看完這本書的書稿後對我說:“這書的故事都太悲催了,為什麼要這麼寫呢?給主人公和其他角色一個好的結局難道不好嗎?”對此,我的回答是:“生活就是如此,有悲哀又有歡喜,可是悲哀有多少?歡喜又有多少?那歡喜的安樂的基調,不過是用悲哀作為襯托後才顯現出來了而已。”然後便是同他的一番爭吵,最後以我的慘敗而告終。的確,悲哀太多並不是好事,可是如果你真的真真切切地同我一樣親身經曆過或者見證過這些悲哀後還能堅忍地撐下來不自殺的話,你就會發現,悲哀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歡喜不過是一些人口中與筆下給人心靈以慰藉的虛無縹緲的童話故事罷了,但就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悲哀,造就了勇毅者鋼鐵般的意誌,懦弱的人都已隨著這悲哀洪流的衝刷而煙消雲散了。
不認識我的人肯定不了解我,一些認識我的人也有可能並不了解我,因為我不喜歡同別人談起我的過往,雖然在別人看來我有著一個“十分健談”“喜歡長篇大論”的文科生的形象,可那隻不過是做出來給人看的樣子罷了,他們並不是真的清楚我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有一句話說得好:“小說即虛幻的真實。”因我對過往的追悔莫及與疏落流離,讓我不想回憶起過往,可有些人與事又讓我不得不直麵它,因而我將對過往的種種惋惜與追憶,虛化為這本讓人爭議良多的小說,成為存在於曆史長河中的唯一的惦念,以此來紀念已經逝去的過往,讓所有的不忿與留戀隨著文字的永恒而永存,算是對我的過往的缺憾的一點安慰吧。
我沉湎於過往的種種淒美與悲苦之中,因而我用世間最為細膩且真實的文字描述了這許多故事;我惦念於心中的那個她,因而我寫了這本書。也許所有人都不會真正地了解我,所有人都可以因為這本書嘲諷於我,可當你真正地深入了解了我的過往,再讀這本書時,你就會發現這本書中寫的那些事,這本書中所構建的所有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於是這本書的情節發展與結局,都顯得那麼順理成章了。
這本書可能關乎言情,可是它無關風月。隻有當你真正拋卻內心的一切繁雜與世俗,用最為純潔高尚天真無邪的心靈來閱讀它時,你大概就能讀懂它到底在講述什麼了。
雖然這本書為她而寫,可是我還是要將它獻給那些抑鬱憂傷彷徨不前的人,獻給那些曾被生活傷透了心的人,獻給那些身處淒慘卻又樂觀勇毅的人,獻給那些為了心中的愛奮起衝鋒的人,獻給這如詩般的世界,獻給這苦短的人生……
請君謹記:人生而不庸不凡,因夢而起,為愛而生,去他的羈絆與枷鎖,惟讓愛與夢與世間永存!
最後,希望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能夠想起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