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才得齊(求收藏和推薦票)(1 / 2)

一日,我和郭嘉、田豐正在屋內煩惱,現在郡裏的事可以說是一團糟,雖然各個空缺都有鄭玄弟子頂上,日常行政倒也正常,但是這參眾兩院的事情一天不搞定,郡裏的各種事情就一天沒法真正展開。突然聽見衙門外人聲鼎沸,我驚疑不定,讓郭嘉出門打探。片刻郭嘉狂奔而回,大喊道:“有了!有了!”我莫名其妙,問道:“什麼有了?”郭嘉滿麵笑容:“有人於北門當眾揭榜,現已至郡府門外,百姓聽聞有人揭榜,全城轟動,都趕來觀看!”

我這才真是叫做大喜過望,一躍而起,不及整理,衝出門來相迎。外麵已經是人潮湧動,見我出來,自動地讓出一片空地,不久就看見人群分開,一人年約20餘,青衣儒冠,神態自若,左手托榜文而來。

旁邊多有人認得此人,紛紛低呼道:“陶丘子林!”

我聞言又驚又喜,喜的是陶丘洪乃是和華歆、邴原齊名的人士,以識人、博議、文學聞名天下,若真是此人應榜,我大事可成;驚的是以他的名氣,何須如此大動幹戈揭榜而來?若此人來意不善,我在士人間的聲望可就真的是要大打折扣了。

不及多想,我下階上前行禮,既然陶丘洪是揭榜不是撕榜,那總是希望要大得多,躬身道:“子林兄名動天下,備如雷貫耳,雜務纏身,未及拜訪,君此來必有所教我。”

陶丘洪驚訝得看著我說完話,仰天大笑道:“周公握發,今日劉大人亦不及冠乎?”

我聞言大愕,下意識的舉手正冠,這才發現自己衝出來的急了,居然忘了戴上官帽,一下子臉漲得通紅,心裏頓時掉進了冰窟。這也難怪,我最不喜歡戴漢代的帽子了,頭發留得老長,像道士一樣紮個頭髻,然後塞進帽子裏,別提有多別扭了,所以平時躲在屋子裏的時候,都是把帽子丟在一邊的,這下可是慘了。

陶丘洪眼裏帶著笑意,很有趣致的看我一眼,卻突然間對我躬身,行大禮道:“未想大人敬重如此,子林不才,既大人不棄,吾當效驅馳。”

這個變化有點快,我看著陶丘洪很是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心裏馬上又陷入狂喜,這個陶丘洪今天讓我起碼短壽了1年。我恢複常態,上前扶起陶丘洪:“子林何出此言,子林欲有所教我,是天不棄信也。”

兩人相視,心中頓時一片雪白,陶丘洪之所以大張旗鼓揭榜而來,正是頗有深意,一則是為榜文所動,且我又有鄭玄支持,有意應聘,但是還是想親自考察一下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一旦相契,此舉就是為我大造聲勢,壓下各方對我的攻擊;而另一方麵,如果他相見以後認為我不過是另有所圖,也會當眾棄我而去。我倆心有意會,哈哈大笑,握手直入郡府,已是君臣融融。

回到郡府,我重新正冠,以師禮拜之。陶丘洪也不推辭,隻笑問道:“大人何至於此?”

我正色道:“信雖不明,然但有所行事,必求其實。今子林與我既有所教益,則與信有師生之事,焉能無禮?”

陶丘洪即受禮畢,長歎一聲:“吾今入汝彀中矣!”即北麵拜我。我們這一來二往,搞得周圍人莫名其妙。

陶丘洪隨即說到:“聞明公為鄭玄大儒高徒,經書必有可觀者,可與吾一見乎?”

我點頭應允,帶陶丘洪去我的書房。這下典韋等人更加昏頭昏腦了,幾乎要開口提醒我,他們和我想處日久,自然是知道我的書房裏都是些街頭到處可以買到的《論語》、《孟子》、《孫、吳兵法》等寥寥幾本,哪裏有什麼經書可以一觀了?我居然也敢大大咧咧的把陶丘洪帶去參觀。

陶丘洪到了我的書房,四處一看,笑道:“大人之書,誠可謂少也。”順手拿起《論語》翻了翻,又笑道:“何書之新也?”

我從容答道:“孔孟之經新,誠哉斯言。”

“何謂也?”

哼,看我來賣弄一番給他看,我裝模做樣伸出一指,指向他手中的《論語》:“此何者也?”

陶丘洪緩緩道:“《論語》也。”

我再立起手指:“此又何者也?”

“指爾。”

我笑著說:“手可以指《論語》,然而可言,吾之指即乃《論語》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