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謝過父親,連夜返回將軍府中,也顧不得一路勞頓,胡亂吃了一些夜宵之後,便與趙雲、李嚴、賈逵和陳群等屬下商議起來。
李嚴首先向劉和彙報了洛陽城內城外的局麵,趙雲則向劉和簡要彙報了洛陽周邊各路兵馬的動態,陳群等人也向劉和彙報了洛陽地區經濟民生方麵的情況。劉和聽完之後,對眾人說道:“諸位勤於任事,各項準備滴水不漏,這對下一步我們的計劃大有裨益。今日議事便到這裏,下一步的行動一切聽令行事。”
諸人於是各自散去,其中隨劉和一起來洛陽的郭嘉、田疇等人住進將軍府內,趙雲在洛陽有自己的府宅,賈逵則返回申息軍的軍部,李嚴和陳群返回太傅府繼續協助劉虞。
卻說劉和抵達洛陽當日的高調亮相很快就傳遍了洛陽城的大街小巷,盡管有不少人對劉和稱呼皇帝為“皇侄”的跋扈做法很是不滿,但懾於劉和的威名以及洛陽周邊嚴陣以待的各路大軍,從第二日開始,洛陽城便陷入到一種奇怪的觀望氣氛之中。
原本,在許多人看來,劉和攜大軍而來,必然是要在洛陽掀起一陣血雨腥風,將那些不願屈從的勢力和曾經在朝堂上頂撞過劉虞的人統統清理幹淨。然而,劉和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作為卻是大大的出乎了人們的預料。
劉和在四更天的時候送走眾屬下之後,便躺下睡了,然後一覺直到午時才醒。劉和醒來後,首先派人將一箱書籍送入宮中,還專門給皇帝留下兩位先生,專門回答皇帝在看書時的疑問。留在宮中的這兩位先生,可不是凡人,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邴原和管寧,乃是繼鄭玄和盧植之後最為博學的大儒。由這兩位名士君子回答皇帝的疑問,不僅可以堵住天下悠悠眾口,還因為他們在幽州生活定居了多年,正好可以將幽州的巨大變遷細細地講給皇帝聽。
外人所不知的是,管寧和邴原如今也已加入天正道,成為天正道的核心成員,他們經過蔡邕和劉和等人的影響,已經徹底摒棄了自董仲舒以後獨尊儒家的那種狹隘的門派之見,現在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鑽研天正道的宗義上來。雖然劉和才是天正道的宗主,但天正道不是劉和一個人的組織,而是這個時代各行各業最頂尖的精英們彙聚的殿堂,所以管寧和邴原對於編修天正道甚至是天正教教義的事情格外上心,因為這件事情做好了,他們就能實現“立言、立德、立行”的人生最大宏願。
管寧和邴原入宮教導皇帝的同時,劉和也沒有閑著,他從馬日磾開始,挨個兒登門拜訪了朝中各位大臣,將他變法革新的決心透露給這些人,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最不濟也不要成為變革道路上的絆腳石。
馬日磾的年歲已高,他對劉和沒有提別的要求,隻求劉和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盡量采取一種溫和漸進的方式,就像在北方那樣,不要貪功冒進,更不要采取過於暴烈的手段。劉和同意馬日磾的這種想法,直言自己還年輕,有耐心用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來改變大漢,所以絕對不會因為變革而導致大漢各地血流不斷的事情發生。不過劉和也特別強調了自己準備削減各州州牧的權柄,尤其是要把各州的軍隊收編為中央直接管轄的決心,而在這個過程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到時候該打的仗總得打,該死的人也得死。馬日磾對此表示支持,完全同意劉和收編各州軍隊的做法。
見過馬日磾之後,劉和又見了盧植、鄭泰、韓馥、段煨、司馬防、張邈、張楊、衛覬等人,這些人當中既有跟劉和一直過從甚密的盧植和韓馥,又有自成一係的鄭泰和段煨等人,還有態度不明朗的司馬防和張楊等人,劉和都以極大的耐心與他們溝通,並沒有擺出大將軍手握重兵的架勢來逼迫他們。劉和這種虛心謹慎的態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好感,也贏得了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
挨個拜訪了洛陽城內的各路大佬之後,劉和又召見了洛陽周邊各縣的官員,詳細詢問了這些縣令的施政思路和當地百姓對於改革的態度。
時間倏忽而過,轉眼便是半月過去,劉和這日終於見完了想見的人,於是派人前往宮內傳話,準備入宮麵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