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報紙上擁護大元帥出兵的呼聲一天高過一天,洛陽周邊的形勢日趨緊張,緊靠洛陽的兗州、豫州和南陽明顯提高了部隊的戒備狀態,曹操和劉備似乎嗅到了大戰在即的味道。
劉和當然不會一聲不吭地就派出大軍跟曹操和劉備同時交手,他在開戰之前還是做了一番和平演變的努力,可惜沒有得到曹操和劉備的響應。
劉和給劉備去信,承諾隻要劉備願意放下兵權前往洛陽,那麼不僅劉備可以得到九卿之中的衛尉之職,劉備的兩個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也能加封三品將軍,繼續領軍作戰,其餘追隨劉備的文武幕僚也會得到妥善安置。劉和的信譽向來不差,如果劉備有意招安的話,大可以將劉和的親筆書信公布於眾,以劉和如今的身份地位,絕對不可能出現賴賬的情況。
然而,劉和的這番好意安撫遇到劉備之後成了媚眼拋給瞎子看,或許是劉備自己心裏發虛的緣故,又或者是覺得自己也算是當今皇帝的叔叔輩,可得到的待遇卻遠遠低於劉和因而羨慕嫉妒恨的緣故,總之劉備接到劉和的書信之後,並沒有拿出來給其他人看,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昌邑和襄陽聯絡劉表,希望得到兩位大佬的支持。
劉備派出的使者還在路上的時候,劉和派往昌邑和襄陽的特使已經分別見到了曹操和劉表。
前往昌邑來見曹操的是劉和的“外交部長”陳逸,這也是劉和自崛起以來首次正式派出使者會麵曹操。曹操乃當世人傑,若非劉和的橫空出世,此時或許已經統一了大漢的北方,他的心胸氣度自然是常人難及,雖然明知道陳逸此來肯定不是好事,但對於陳逸的到來仍然表示了應有的禮節和歡迎。
曹操見到陳逸時,笑著問道:“大元帥把刀磨好了嗎?”
陳逸也笑著回答說:“大元帥的刀一直都很鋒利,根本不用特意去磨。”
曹操又問陳逸:“大元帥這次派你來,給曹某人許了多大的官位?”
陳逸正色回答:“大元帥親口說過,曹公智計卓絕,治政高明,乃是當世人傑,若願前往洛陽為官,日後當可出任丞相之職!”
“哈哈哈……,”曹操放聲大笑,似是對劉和如此看得起自己十分滿意。“洛陽已經有了大元帥,曹某再去,實在有些擠得慌。還請陳先生回去轉告大元帥,非曹某不願與之共事耶,實乃如今家大業大,無法拋卻追隨了許多年的舊部而獨享榮華富貴。”
陳逸此來,本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他聽出了曹操言語之中準備與劉和正麵碰撞的決心和勇氣,也不著急生氣,而是誠懇地說道:“既然曹公意欲與大元帥角逐一場,陳某也不好再多說什麼。臨行之前,大元帥特意交待過,刀兵一起,則萬民顛沛流離,若是曹公願與大元帥共同準守幾項協議,戰後大元帥將會善待曹氏一族。”
一旁聽得生氣的夏侯惇衝著陳逸怒叱說道:“你這書生好大的口氣,如今兩軍尚未交手,勝負難分,說什麼大元帥善待曹氏一族,豈不可笑!”
曹操抬手製止了夏侯惇的怒吼,麵色平靜地說:“陳先生不妨說出來聽聽,若是有理有利,曹某自當遵守。”
“交戰原則之一,不得逼迫普通百姓在戰場上充當人肉盾牌,不得在行軍途中和撤退之時焚燒房舍樹木!”
“此條大善,曹某同意。”
“交戰原則之二,善待對方俘虜,盡力救治對方受傷被俘的士兵,不得隨意殺害放下兵器投降的對方士兵,戰後允許對方用俘虜和錢糧交換己方被俘士兵。”
“此條亦善,曹某答應。”
“交戰原則之三,攻守雙方不得幹擾農民的耕種收獲,不得破壞農田水利設施,在戰事結果不可逆轉的情況下,不做困獸之鬥。”
“這條有待商榷。曹某可以答應不幹擾農事,不破壞農田水利,畢竟這次是大元帥要進攻,這些條件明顯有利於兗州和豫州,隻是戰場情形瞬息萬變,戰事結果是否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判斷起來並無標準,為了鼓舞將士們的鬥誌,破釜沉舟也未嚐是一種辦法。”
“曹公既然如此說,那便遵守此條前麵的內容,後麵可以略過不提。”
陳逸代表劉和與曹操達成了三條戰場條約,看似有些自縛手腳的味道,但這正是劉和想要為後世樹立的交戰標準。雖然戰爭與文明天然是一對敵人,戰爭爆發之時,便是文明遭受毀壞之日,但劉和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減輕戰爭對於文明的毀壞程度。國人動不動就喜歡來個幾萬人甚至是幾十萬人的大坑殺,又或者到處放火焚燒房屋田地,這種毫無顧忌,有違人性和天道的野蠻行為,實在不值得提倡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