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零章 唯漢獨尊(1 / 3)

建安十四年,朝廷公告天下,在幽州薊城、徐州郯城和荊州江陵分別設市,新設三市的行政長官地位與長安督相同。至此,以洛陽為中心的一京四都格局成型,朝廷分別派出大臣前往這幾個大城市任職,專職負責相應的事務。

位於洛陽北方的薊城,因為扼守著燕雲門戶,加之手工業發展迅速,文教事業興盛,因此被劉和定義為科教中心和工業中心,首任市督為早期就開始追隨劉和的劉放。有劉惠和劉放兩人留守幽州和薊城,再加上張郃在外圍率軍鎮守,大漢東北方向可保無虞。

位於洛陽東方的郯城,因為靠近東海,而且這裏正好位於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段,因此被劉和定義為海貿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海船從東海煦縣的鬱洲山海港出發,向北可以直達渤海灣,然後經由連通渤海灣的灅水抵達薊城,也可以逆黃河而上抵達京師洛陽,還可以向東前往三韓半島甚至是倭奴諸島,向南可以沿著海岸線直達交州,還可以逆長江而上抵達江陵。優良的水運條件,正是作為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必備條件,今後郯城鑄造的金、銀、銅幣和各種票劵便可以走水路運往各地。

位於洛陽西邊的長安,本來就是前漢的京師所在,曆史底蘊十分深厚,加之長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西域諸國聯係緊密,因此劉和將長安定義為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為了把長安營造成天正教的聖地,劉和動了不少腦筋,甚至還想出了教宗加冕這樣的辦法。當時,天正教第一代教宗的加冕儀式在長安新落成的天正殿內舉行,一手開創了天正教的劉和眾望所歸地走上了加冕的九十九道階梯,成為天下信徒們心中無可替代的宗主!

劉和知道在遙遠的西方,十字教已經初步成型,但還沒有發展到巔峰的地步,而佛教也才剛剛在西域諸國發展,大漢帝國本來不需要一個新興的宗教來加強集權統治,但天正教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卻不是為了集權統治,反而是為了限製皇權,限製儒家的獨大,給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庇護,確保漢文明在麵對異族入侵時具備強大的反擊能力,同時還能將文明向外擴散,為國家的領土擴張做好思想準備。

位於洛陽南麵的江陵,地理位置特殊,緊靠長江和雲夢澤,是解決益州劉璋勢力和江東孫堅勢力的關鍵。此時的大漢帝國,人口的主要聚集區在中原和幽、冀兩州,江陵向南的半壁江山在漢人心目中還屬於蠻荒之地,因此劉和把江陵定義為第二個薊城,也就是未來大漢重點建設和發展的重鎮,引領南方諸州發展的橋頭堡。

洛陽作為大漢的京城,自然是名副其實的政治中心,而其他四座由朝廷直接管轄的市則按照分工各有側重,這樣的規劃部署不僅避免了京城日後的迅速膨脹,同時也能形成輻射作用,使得每一座副都能帶動周邊數州的發展。

建安十六年,朝廷最後一次派人前往江東勸說孫堅,讓孫堅交出手中兵權,像劉表一樣前往京城為官,孫堅本人同意了朝廷的安排,但他的兒子孫策和孫權卻想依靠長江天險再做最後一搏。劉和於是給趙雲和太史慈同時下令,讓他們出手教訓一下江東孫家的兩隻虎崽子。

趙雲接到劉和的命令之後,讓黃忠和魏延分別鎮守江陵和襄陽,他本人則親率十五萬大軍從江夏方向攻入江東。太史慈接到命令之後,派出一支浩蕩的水師從海路抵達吳郡,在吳郡太守陳登的協助下向孫堅父子盤踞的建業發起猛攻。

眼見兩路大軍東西夾擊而來,孫策於是帶兵向西阻截趙雲,孫權率軍向東迎擊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