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駕親征,向來是我國的作風,而七歲的幼帝當然不可能率領軍隊。”
“這樣,我們絕對沒有辦法打勝仗。”
“我們自己來擁立皇帝,如何?”
“這是當然的事情。”
“誰是適當的人選呢?”
後周驕兵於是決定:由他們選出作為統率者的皇帝。
“擁立什麼人,這還需要考慮嗎?”
“說的也是。我們擁立的對象當然是殿前軍都點檢。”
都點檢乃總司令官之謂,當時居這個職位的是一個名叫趙匡胤的人。
後來被稱為宋太祖的趙匡胤,出生於武門之家,他的父親趙弘殷是仕於後唐莊宗的武將。在軍營內出生的趙匡胤也在軍營內長大,習慣於軍中的氣息。對軍人而言,他是最了解他們又值得信賴的人。柴榮任命趙匡胤為精強殿前軍最高指揮官,當然也是因為他極有才能的緣故。
後周世宗柴榮去世,是進兵揚州迫使南唐屈服的翌年(公元959年)。
敵人當然不會對皇帝去世正值服喪期間的後周鬆手,他們趁這個機會,發動猛烈攻勢。被後周打得無路可逃的北方小政權北漢,與更北方的超級大國遼聯手反攻,入侵到後周國境。於是,後周下達了全國動員令。
擁立新帝……
值此國家危急存亡之秋,將兵們更加認為自己的命運不能委諸幼帝之手。唯有在強大的指導力之下,打仗才有獲勝的希望。為打勝仗,國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處再度說明,這是朱子所強調的忠誠心誕生之前的特異時代。
一向擅長做事先布置的馮道,已於數年前去世。
“哥哥,請快下決心吧!這已是自然趨勢,不是我們所能抗拒的。”弟弟趙匡義極力慫恿擔任殿前軍都點檢的哥哥趙匡胤就帝位。
“將軍此時由幼帝處接受禪讓,沒人會表示不滿的。這已是時代的趨勢,順著時代趨勢適時而起,這是有識者應為之舉。”參謀趙普也如此說。做事務實的趙普,向來不善議論,是沉默寡言型的人。
“則平(趙普字)今天難得如此雄辯,和平時判若兩人喔!”趙匡胤道。
“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一兩次遭遇重要關頭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會不判若兩人呢?我們正麵臨著這樣的緊要關頭……”趙普回答。
“我知道了……情勢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運。但既然要創建新國,我不希望它和過去的一些國家一樣,隻維持了一兩代就滅亡了。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動的理由。”趙匡胤對著弟弟和參謀說。
“不想采取主動的意思是……”趙匡義問道。
“我不希望我創建的國家受到任何人的牽製。”
“成為皇帝後,怎麼會受別人的牽製呢?”參謀道。
“要接受禪讓,自然必須得到其他軍政領袖的同意才行。我認為這就是一種無形的牽製。”
“那應該怎樣呢?”
“我要在諸將擁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說,我是‘被迫’成為皇帝的。”
“哦……我知道了……”趙匡義和趙普異口同聲地說。
不願意在欠諸將人情的情形下成為皇帝,反而要使諸將感恩於皇帝——原來這是趙匡胤的想法。
我是因為你們再三懇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絕不受你們的幹涉。
為有效實現長期政權的構想,在立場上非絕對有利不可。為了這個目的,形式上的擁立無濟於事,一定要有實質上的擁立。
“我要你們弄清楚這一點。我不希望人們認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趙匡胤特別叮囑了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