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老命要緊!”李繼捧毫不猶豫地回答,“縱然取得天下,倘若沒了命,有什麼用呢?”
“你有這個想法,事情就好辦了。”
“你的意思是?”
“簡單得很,把領土獻給宋嘛!”
“獻給宋?”
“是啊!如果不希望西夏之地為你的族人所奪,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獻給宋。”夫人不當一回事地說。
族人間的爭執,遠比與別人爭鬥來得陰險,因此,與其為族人所奪,倒不如送給別人來得爽快。
“到時候,我的處境將會如何呢?”
“宋為了表示嘉許,當然會照顧你的。我們再也不必住在這種半沙漠的偏僻之地,可以到國都開封舒舒服服地過日子啊!”
“是嗎?聽說開封是非常繁華的地方,人們不分晝夜地享受生活。住在那裏,一定很快樂吧?”
“要活命就應活得快樂,人不是應該如此嗎?”
李繼捧夫人一定非常憧憬被稱為東京的開封之生活。
西夏之王不過是牧人的頭子罷了。——這是她的口頭禪。
明知道遲早會被剝奪王位,甚至連性命都難保。在這種情形下,會產生趁尚在位時處理掉所有物——領土——作為保身之計的念頭,也是難免的事。
李繼捧夫婦可以說是為了本身的利益,做了最妥善的選擇。但身為民族首長的人做這等決定,當然是極其嚴重的背叛行為。黨項族在獻給宋的西夏之地發動猛烈抵抗活動,是當然的事。
抗宋運動者從王族中選出年輕的領導者李繼遷,並推戴之為首長。他們與敵人的敵人遼締結同盟,但由於兩者的國力懸殊,所以同盟關係並非平等。李繼遷迎娶遼之皇女義成公主為妃,並受封為遼之“夏國王”。也就是說,原本臣從於宋的西夏,現在改向遼稱臣了。
李繼捧已將領土獻給宋,而李繼遷則為了奪回領土,改向遼稱臣,小國的悲劇由此可見。
年輕的李繼遷意氣昂揚。在民族大義的旗幟之下,黨項族也團結一致,擁戴李繼遷。雖然西夏領土已獻給宋,宋卻未能充分掌握,李繼遷於是逐漸進行收複失地的行動了。
李繼捧將領土獻給宋,是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的事,西夏的抗宋鬥爭則在這之後延續了二十年之久。
“我們的目標不隻是收複過去西夏國的領土。凡是黨項族過去曾居住的故地,我們要統統收歸己有!”西夏國王李繼遷如此宣言。
不隻是口號,李繼遷已依照著自己的宣言,采取軍事行動了。
靈州失陷!——聽到這個消息時,宋國朝廷為之震撼。
宋將黨項族的抵抗視為邊境異族的蠢動。那個地方原本有一個叫做西夏的國家,宋未曾對之垂涎,對方卻主動地獻出國土。如今,他們居然以索回國土為名目動起兵來。
番族出爾反爾,不是煩死人了嗎?——宋國對此甚為不悅,因而以敷衍了事的態度對應。
鑒於唐因軍閥而滅亡的教訓,宋利用將節度使名譽職化的方式,防止軍閥出現。有戰爭就會有軍閥誕生的危機,因此,宋對戰爭采取盡量避免的態度,然而黨項的抗宋活動,現在已超越打遊擊戰的範疇了。
除了西夏舊領土以外,連宋在西北的軍事基地靈州都為黨項族所攻陷。雖然宋以避戰為方針,但麵臨這種事態,卻也不能不以認真的態度考慮開戰之事了。
宋國朝廷對吐蕃及回紇首長派有使節。居住甘肅西部涼州一帶的西藏係以及土耳其係民族,就在黨項的背後,其中的吐蕃雖然同屬西藏係,卻向來就對黨項采取諸多壓迫,西夏李繼遷與遼聯手推動抗宋活動,因而也受到吐蕃、回紇這些強敵的威脅。
“黨項族之興亡,完全係於你們的表現,大夏國複興已成,現在進入擴大版圖的階段了!”往昔的年輕英雄李繼遷,現在已不複當年了。不過,他依然親自站到陣前,在馬背上如此激勵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