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出入口敦煌,自古以來便是佛教一大中心地,該地的信仰氣氛極為濃厚,曆經五代至宋的改朝換代,從未有所改變。政治上的情勢是,由於唐之衰弱,曾經有過吐蕃支配這個地區的時代,但後來吐蕃發生內訌,敦煌豪族張議潮遂趁機將吐蕃勢力逐出此地。
唐置歸義軍節度使於此,並任命張議潮就任此職。盡管形式上敦煌歸屬唐之版圖,但由於張議潮未曾仰靠中央的力量,完全是自力奪回敦煌,因此,實質上這裏等於是獨立的地方政權。後來,敦煌地方政權的領袖由張氏轉移到曹氏手上。曹氏亦為有力豪族。唐滅亡後,與中央無甚密切關係的敦煌豪族政權繼續存在著。
西夏軍隊出現在敦煌是1036年的事。
“聽說,黨項蠻族是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的。”
“我聽說他們準備把佛像和經書全都燒毀。”
“真是罪孽!”
“經書怎麼可以被他們燒毀?我們非好好守護不可!”
“情勢非常緊迫,我們若要動手就要快!”
“利用耳房應該最為理想。把經書藏到那裏,然後把牆壁以灰塗抹,這樣就不會被發現了。”
“對,這個主意很好!”
信仰堅定的敦煌人趕緊騰出耳房,將經書堆置到裏麵。藏起來的除了經書,還有佛畫。耳房是在石窟內另外開辟作為開山堂(供奉開山宗師的房間)的地方,由於它的位置如同耳朵附在臉孔的旁邊。因而稱為耳房。人們把供奉在這裏的開山宗師像移到別處,騰出空間用來藏納經書和佛畫。
敦煌豪族的地方政權根本敵不過全民皆兵的西夏,一下子就被打敗而歸降了。敦煌住民屏住氣息,等著看西夏會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結果發現傳聞與事實頗有出入。原來西夏黨項族是非常虔誠的佛教信徒。占領軍隊進入敦煌後,第一件做的事是保護佛寺。
由於耳房門口已用泥土堵住,並且在塗抹灰泥之後畫上壁畫,所以占領軍並未發現裏麵還有房間,而把經書等東西藏到耳房的住民,這時候也不便於把這件事情告訴西夏官員。
什麼!你們幹了這樣的事情?你們不相信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作為不是太可惡了嗎?——他們害怕的是會被臭罵一頓。
如果是珍寶,由於人們記著耳房之事,後來總有一天會打開取出。但信仰極強的西夏政權對刊印佛典之事相當積極,因此,藏在耳房裏的經書已不是非有不可的東西了。所以,這件事情便慢慢地被人們遺忘。
敦煌石窟後來荒廢了。到清末時,各石窟開始有人居住。關於發現耳房的經過,由於發現者王道士本身的說法就不一致,所以始終未有定論。
“有一天,牆壁的一部分突然塌下,露出一個大洞來——”他有時候這樣敘述,有時卻說,“我在牆壁上發現一處裂痕,便用線香刺進去。這線香竟然一直刺到裏麵,我覺得奇怪,所以把牆壁挖開,結果發現牆壁那邊是一個空洞,當時我實在嚇了一大跳。”
王道士交代別人為他寫的墓誌銘上記載的是前麵的說法,但事實似乎是後者之說較為正確。
線香是吸食鴉片的用具之一。牆壁上的龜裂應該隻在表麵,一炷香能刺進那麼深,的確令人產生疑問。王道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挖開牆壁是可以理解的。但或許是不希望讓人知道他有抽鴉片煙的習慣,所以編出牆壁倒塌的故事吧?
王道士向衙門報告這件事,但敦煌縣的鄉下官吏當然不可能知道藏在耳房裏的古文書之價值。
就由你妥善保管吧!——官吏好像對王道士說了這類的話。
在敦煌發現古文書的消息被剛好在附近的外國探險家聽到,一個名叫斯坦因的英國人向王道士買走了其中的一部分,接著,法國人伯希和聞訊趕到。不久之後,日本的大穀探險隊也購得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據說,在耳房裏發現的古文書多達二萬件,但由於一張紙和一本厚厚的書都以一件計算,因此,由這個數字來推測數量之多寡是不可能的。其中的不少文書上麵寫有日期——時間都在十世紀以前,所以我們因而得以推測那批古文書是於西夏攻打敦煌之際被藏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