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第四代皇帝仁宗,在位期間超過四十年,但他是十三歲就即位的,所以並不算長壽。仁宗被稱為仁孝寬裕之人,是個很厚道的皇帝,隻可惜膝下無子。

繼位者未定,在封建時代是引起政治甚至社會不安的一大原因。由於仁宗直到中年都未有嗣子,因而有人建言從皇族中覓一養子,作為皇嗣。不過,要做如此進言,需要極大的勇氣。因為這等於向皇帝宣布“你已不可能生孩子”。

在無人敢做的情形下,毅然擔負起這項差事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馬光。

最後選定的是仁宗之堂兄濮王趙允讓的兒子宗實。趙允讓有許多兒子,宗實是其中的第十三子。宗實在年紀尚幼時就被接入宮中,被仁宗當作養子撫養。但在仁宗萬一生子這個考慮之下,他沒有正式被立為皇子。直到仁宗去世的前年,宗實才被立為皇子,並且改名為曙。

英宗即位有這麼一段來曆,他不是仁宗的親生子。英宗的生父濮王已經去世,而眾臣卻對甫行即位的英宗提出“請準許廷臣捐贈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的請求。

正因為不是先帝的親生子,所以更加需要盡孝道,以避免閑話。

先帝堂兄的兒子——與英宗有同樣血親關係的皇族,有數十名,不,甚至上百名之多。光是英宗的兄弟就有十名以上。正因為如此,英宗在處事上非格外慎重不可。倘若讓廷臣負擔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皇族對他猛烈攻擊是想象得到的。

英宗是喜歡讀書、個性溫厚的皇帝。

這也難怪,他是養子皇帝嘛!——英宗個性內斂,甚至引起了口無遮攔的國都居民如此低語批評。

這樣的他,在聽到眾臣欲捐贈部分先帝陵墓建造經費之議,自然要動色了。

英宗甫即位,宮廷內就發生被稱為“濮議”的對立意見。這不是政策上的對立,而是單純因稱號問題而起的意見對立。一些史家甚至認為,宋後來因黨派抗爭而搖擺不定,危及國基的開端,完全在於“濮議”。

然則,“濮議”是怎麼一回事呢?

中國人稱去世的父親為“考”,去世的母親為“妣”,“考”、“妣”二字有對稱關係,而一般在文章中提及亡父時要寫成“先考”。英宗生父濮王已經去世,而去世牌位是否應以“皇考”書寫,成為一大問題。

“皇考”當然是指皇帝的父親而言。

一些人的意見是:既然是皇帝的父親,因此,英宗祀奉的生父濮王之牌位,應以“皇考”書寫才對,這一派人士的代表為編纂《新唐書》和《新五代史》的歐陽修。

與此相反,另一派人的意見是:“皇考”的字義包含“身為皇帝之父親”的意思在內,因此,對非為皇帝的濮王使用此一稱號確實有問題,使用“皇伯”之稱號應較為妥當。這一派人士的代表是司馬光。

這一派人士的看法是:被仁宗收為養子而成為皇嗣的英宗,從那個時候起,與生父濮王的父子關係便已斷絕。英宗是在與濮王之間的父子關係解消後,才得以以仁宗之子的身份就皇位的。

以道理來說,兩者中的“皇伯”說應較具說服力。但英宗也希望以皇考稱呼生父濮王,這是人之常情。議論沸騰中夾雜著感情因素,廷臣因而產生截然對立的派閥。

為解決這個問題,最後由皇太後提出的妥協性提案終被采用:皇考隻對先帝仁宗使用;但以皇伯稱呼當今皇帝之生父濮王,未免有所隔閡,因而使用“親”字。這個問題因使用從未有過的新名詞,總算獲得解決。

然而,兩派人士間依然存有疙瘩,卻是難免的。

為奉承當今陛下,同意未曾就帝位之人使用與皇帝同樣的稱號,這是違背君臣禮儀的不倫之舉!——皇伯派人士以此責難皇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