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甫即位,宮廷內就發生被稱為“濮議”的對立意見。一些史家甚至認為,宋後來因黨派抗爭而搖擺不定,危及國基的開端,完全在於“濮議”。

以金錢購買和平。——宋對遼和西夏支付“歲幣”作為和平的代價。長期以來,這種手段一直被認為是一項國恥。

但反過來看,被史家酷評為國恥的“歲幣”,卻也顯示宋在經濟力方麵的強大。經濟力足以負擔和平代價,而且還綽綽有餘。宋不但養著本國國民,更養著遼和西夏的國民。要算出當時的生產指數是極困難的事,但宋猶較有黃金時代之稱的唐朝全盛期富庶,則是事實。

唐的確極為殷盛,但那僅限於貴族社會,連低層階級也變得富庶,是到宋代才有的事。首都的飲食店到深夜都還生意興隆。中國開始孕育庶民文化,也是到宋代才有的事。說書、戲劇、各種技藝表演,庶民生活上的餘裕產生了這些東西。

宋稱得上是經濟大國。國家財政猶有餘力,所以才有可能擔負歲幣,但這樣的能力畢竟無法長久維持。經濟膨脹後,要使之縮小是至難之事,一般的情形是,膨脹現象會與日俱增。

文治主義的宋,並不是說因此就得以減免軍事費用的支出。由於以歲幣購得的和平極不安定,因此,在軍備上還是不得疏慢。由於優秀人才都成了文官,軍人的素質相對降低。為彌補這一點,當然需要花費巨額費用。

最明顯反映文治主義精神的是文官受優遇之事。在曆代王朝中,對官吏的待遇最為優厚的政權,莫過於宋。官吏的薪俸有貨幣和領取實物之別。貨幣因時代不同在價值上有所變動,因而甚難做比較,此處隻能就領取實物的情形做分析。

唐可以說是官吏相當受到優遇的時代,其從四品官每年領取的俸米是兩百六十石,而宋朝同樣的從四品官,每年領取的俸米是六百石。唐的從四品官領取的貨幣是銅錢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文,而依據記錄,宋朝同一階級的官吏領取的月薪是銅錢五萬文。

此外,唐的官吏受分土地,宋的官吏則受領綾、絹、羅、棉等實物配給。要在這方麵做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概括言之,同一階級的官僚,宋之官吏領取的薪俸較唐似乎高出兩三倍。

除了月薪之外,宋皇帝動輒發恩賞給官僚。大臣生病時,皇帝致贈的慰問金,以五千兩銀為其行情。仁宗去世時,更以分贈遺物形式,賜給每一名大臣百餘萬錢。

“遺賜不得辭退,因為這是不敬之舉。”

“可是,我們怎麼好意思拿這麼多的錢呢?”

“對,這個金額未免太大了。”

大臣們聚在一起,就這件事情進行議論。這是致贈歲幣予西夏並締結和約的十九年後——1063年。

“先帝陵墓建造工程正在進行。由我們廷臣聯合捐贈部分經費如何?”一名大臣提出此案。

“這個建議很好。”

“我們立刻向陛下申請吧!”

“由誰提出申請比較好呢?”

“我們請君實兄提出吧!”君實是後來寫作《資治通鑒》而馳名的司馬光之字。

仁宗去世後,繼位的是英宗。

“不行!”未料英宗以斷然口氣拒絕了司馬光代表眾臣提出的申請,“朕一切自有主張。關於建造先帝陵墓一事,你們以後無須置喙。”

“是……”司馬光隻有退下一途。他當然完全明白新帝英宗的意思。

眾臣提出這個申請,當然出於善意。但他們的確思慮欠周,沒有考慮到新帝的立場。——司馬光一邊退出,一邊心裏如此想。

被譽為神童、二十歲就中進士、居知諫院要職的司馬光,對大臣們的輕率申請,為以代表身份奉言的自己有欠思慮這一點,正深深反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