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揚祖和林拓兩人被任命為謁陵使,即日啟程。北上軍由於準備動員大軍,所以在編製上需要一段時日。

派遣大軍至北方——做這個主張的是趙範這些反對與蒙古結盟的人。讚成與蒙古結盟的史嵩之則反對如此匆促出兵。

“我們是以同盟軍形式攻打蔡州的,理應先取得對方的同意。收複故地,這也需要經過交涉吧!”

“我們在自己的領土內派遣國軍,為什麼需要和別人交涉呢?”趙範、趙葵兄弟異口同聲地主張不需要與蒙古交涉。

“說是要收複開封,實際上攻打金軍、攻陷開封的卻是蒙古軍。洛陽的情形也一樣。不先取得對方的諒解,以後會成為問題的。”史嵩之強調的是必須經過交涉才可以出兵。

“我們實際上以兩萬兵和三十萬石糧食支援與金軍打仗。蒙古軍因這批糧食而沒有餓死,憑這一點他們就應該感謝我國呀!他們有什麼權利幹涉我國收複故地?”趙範以此對史嵩之反駁。

“何況蒙古已經主動退兵,把開封交給金國降將管理。”趙葵更以此補充哥哥的反對言論。金國降將乃指崔立這個人物而言。崔立在開封被蒙古軍包圍時發動政變,殺死開封留守首腦歸降蒙古,但原本就聲名狼藉的這個人,毫不容情地殺死了所有反對自己的人。這類情報早已傳到南宋。

“這個叫作崔立的人,一點人望都沒有。我軍抵達時,一定沒有人會給他協助。因此,我們獲得勝利以及收複國都是毫無疑義之事。坐失這個機會,可以說是不忠之舉。”趙葵出此重話之後,史嵩之隻有沉默一途。依據宋朝理學的觀念,“不忠”指的是“不是人”。

據說,南宋動員的北上軍兵力有二十萬之多。開封在毫不費力的情形之下收複。這是無血入城。由於崔立毫無人望,在得到南宋軍北上的情報後,人們就發動叛亂,崔立因而被殺。殺死崔立的李伯淵歸降南宋軍,所以形式上成為無血入城。第一個進入開封的是南宋全子才所率領的軍隊。

全子才進入開封城後,才知道當初蒙古軍攻打這一帶時的情形。知道蒙古軍發布“抵抗者全殺”的鐵則時,他實在不敢輕舉妄動。

洛陽就在附近,而蒙古軍同樣攻陷洛陽後,如風一般地逸去。如果現在攻打洛陽,等於侵占蒙古的地盤,似乎很有可能因此遭受嚴厲報複。

“且靜觀其變,因為不知道蒙古的態度如何。”順利進入開封的全子才,決定靜觀情勢一段時間。

這時候,南宋主戰論急先鋒趙葵率領五萬兵來到開封。

“為何不派兵指向洛陽,攻打潼關,取得長安?我不是說過,坐失這個機會,等於是不忠之舉嗎?”趙葵拍著桌子,當麵責難全子才。

“在下因為不知道蒙古的態度……”全子才辯白道。

“這裏是我大宋領土,為何需要看蒙古人的臉色?”趙葵和哥哥趙範一樣,非常討厭蒙古人。他們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把蒙古人放在眼裏。女真族是野蠻民族,而他們認為蒙古族是程度更差的野蠻人。他們之所以反對主張與蒙古人交涉的史嵩之,主要理由也是認為不懂道理的蒙古人根本不值得一談。

這和在開封聽到許多有關蒙古情報的全子才,在想法上有很大的差異。

“那我們就攻打洛陽囉?”全子才遂同意對洛陽發動攻擊。實際上,全子才早就得到洛陽已形同一座空城的情報。

“你看!事情不是易如反掌嗎?”洛陽城一下子就被攻陷。說來也怪——因為洛陽隻剩三百戶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