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對這個挑戰的報複,令人聞之毛骨悚然。蒙古憲宗蒙哥四年(1254年),蒙古鐵蹄蹂躪高麗,俘獲了二十餘萬男女。據說,當時被殺死的人數都數不清,逃至江華島的高麗首腦陣營因而發生動搖。
——這樣下去,高麗國民會全都死光。
——沒有人民,國家還能成立嗎?
——人民已經怨聲載道。他們埋怨使生靈塗炭的要人們在江華島上過著悠閑的生活。呻吟之聲已經響遍全國。
——不,我們並沒有過著悠閑的生活。我們是為了維係社稷,才據於江華島進行抵抗。
——可是,我們為受難的國民做了些什麼?
——當時應該與蒙古繼續交涉。是誰主張切斷一切交涉,遷都江華島的?
——為了體恤受難的人民,趕快與蒙古恢複交涉吧!
這個聲音越來越喧騰。
蒙古對高麗的要求包括下列幾點:
一、恢複斷絕了的貢賦。
二、國王出江華島。
三、國王或太子入朝。
不久,江華島發生政變,原來,王室對以強硬手段實行遷都的崔氏產生反感,而且變得越來越強烈。崔氏原本就是以掌權者身份壓抑著王室,對王室而言,崔氏是實質上的奪權者。最後崔氏終因政變而被推倒,王室與蒙古之間因而恢複交涉。
最後決定的是,高麗太子倎跋涉千山萬水前往訪問蒙古皇帝,以做辯白和謝罪。依照預測,太子很有可能被留下來作為人質。由於蒙古皇帝此刻正遠征四川,太子倎因而朝向該地出發。當他腳步沉重地來到甘肅六盤山時,接到“皇帝蒙哥已死”這個情報。
蒙古皇帝(可漢)死後,一定會展開繼位者的鬥爭。太子倎遂決定先回高麗再說。來到襄陽附近時,他剛好和在鄂州與賈似道媾和、正在北歸途中的忽必烈碰頭了。
我想我應該對這個人下賭注!——太子倎有了這個想法。他原本以為對方都是遊牧野蠻人,但見麵對談後才知道這也不盡然。漢地總督忽必烈的政治哲學相當中國化,而且與高麗的想法並無抵觸之處。
太子倎發現忽必烈準備采取的是懷柔政策。不接受懷柔的話,會受到強烈彈壓。為了多少保存國家活力,唯有接受懷柔一途。而且利用蒙古的力量,應該能鏟除武人的勢力……
雖然權臣崔氏已經沒落,但另外的權臣金俊卻起而代之。高麗依然在武人政治的統治下。就在太子倎與忽必烈於漢地會晤時,他的父親高麗王死了。蒙古把原本應該留下來作為人質的太子送回國。倎於歸國後即位,是為高麗元宗。高麗元宗算來與蒙古新帝忽必烈有私誼,他遂意圖仰賴蒙古的力量,鏟除金俊等權臣的專擅。雖然蒙古與高麗的國交已行恢複,但這並不是對等的國交。
對忽必烈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使南宋屈服。要達到這個目的,懷柔高麗算來也是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切斷高麗與南宋的關係,等於使南宋進一步孤立。
如果連日本也拉攏得到,南宋就再也沒有可以依靠的盟友了。——對蒙古皇帝做如此進言的,是一個名叫趙彝的高麗人。對日本而言,這成了第一次元寇的開端。第一次元寇以使南宋孤立為主要目的。
一說為日本海賊當時對朝鮮半島海岸極盡掠奪之能事,高麗因而企圖借蒙古的力量以鎮壓海賊。但這是不足采信的說法。蒙古確實無比強大,卻視水戰為畏途。如果決定要攻打日本,這件事一定會命令高麗去做,反而將成為高麗的一大負擔。
因此,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蒙古為了孤立南宋而意圖與日本聯手。但蒙古與他國聯手的意圖,就是使之臣服。
元在高麗人趙彝的進言之下,意圖詔諭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