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汗大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的最後目標,是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要達成這個計劃,必須先經過下麵兩個步驟。第一,攻陷成為蒙古南下之障礙的南宋基地:襄陽;第二,使南宋孤立。
賈似道的政治手腕誠可謂相當高明。從長居宰相之位達十六年之久這一點,足以證明他確實是個能幹之士。
忽必烈由鄂州撤退是1259年之事,而南宋於1279年滅亡,其間相隔二十年。在這二十年中,就有十六年是由賈似道指導著南宋的政治。
蒙古這方麵的情形是,訂立前次回避的由正麵攻打襄陽之計劃,充分地進行各方麵的準備。
忽必烈企圖改變蒙古的國家體質。這是他在與弟弟阿裏不哥的權力鬥爭獲得勝利後下定的決心。這一方麵是蒙古的支配家族內的鬥爭,另一方麵也是“漢地蒙古”與“草原蒙古”的鬥爭。漢地蒙古的怱必烈之所以獲勝,是因為他成功地切斷草原蒙古的糧道。
以少數人在分散的狀態之下從事遊牧的蒙古族,能以小集團方式求得生存。但如果要以大集團——也就是國家——的方式生存,必須得到來自南方的糧食補給。忽必烈之所以能使弟弟阿裏不哥屈服,正是因為他使敵對的一方陷於饑餓狀態的結果。
獲勝的這一方也有所反省。“遊牧即使能建立國家,也不能維持國家。”忽必烈在重臣麵前如此宣言。
執著於遊牧形態的諸重臣,由於大半跟隨阿裏不哥而失敗,因此,在獲得赦免後,已喪失發言權。所以,“訂定國號”之議被提出時,也在幾乎沒有異議的情形下獲得通過。
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也。
漢文詔書中有此記載。
自漢以來,曆經魏晉南北朝各王朝、隋、唐以至於宋的各朝代的帝國創始者,都以第一次受封為王的土地之名為國號。在草原遊牧的蒙古人,雖然有過像王罕那樣獲得稱號的人,但從來沒有一個人真正受封過土地。因此,元不是以地名為國號,而是使用取自《易經》的卦名。元之後的明和清,也都向它看齊。
可汗大位繼承戰爭結束之後,忽必烈的最後目標,是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非先討滅南宋不可。要達成這個計劃,必須先經過下麵兩個步驟。第一,攻陷成為蒙古南下之障礙的南宋基地:襄陽;第二,使南宋孤立。
我們暫且把眼光移向東方,看看當時的朝鮮半島情況如何吧!北宋和南宋都以中華帝國自稱,然而威令卻都未能及於全部大陸。連現在的北京,在北宋時期還歸遼所統領。宋的國力未及於朝鮮半島,更是自不待言。蒙古興起,將兵南下後,強大的外來勢力才開始進入朝鮮半島。
於成吉思汗時代,朝鮮半島的高麗處於兩大勢力雙重支配的局麵:一方是往年為金國將軍,後來獨立的蒲鮮萬奴;另一方當然是成吉思汗的蒙古族。蒙古每年由高麗取得為數龐大的貢賦。
成吉思汗展開西征後,蒲鮮萬奴故意對疏於情報搜集的高麗傳達了如下的捏造情報:“成吉思汗遠征到遙遠之地,據說現在已生死不明……”
“既然沒有了成吉思汗,我們幹嗎要怕蒙古呢?”高麗於是在鴨綠江襲擊取得貢賦正在返京途上的蒙古使者,並將之殺害。蒙受這等暴行的蒙古會有怎樣的報複,知道草原規矩的人,一定看得出高麗的前途黯淡吧?麵對蒙古軍壓倒性的攻擊,高麗軍可謂不知所措,最後隻有放棄國都,王室、要人以及軍隊全都移到江華島。
草原的王者有一個大弱點:擅長馬戰的蒙古軍,碰上水戰卻完全沒轍。要攻擊江華島,必須使用水師,而這是蒙古軍最不拿手的事。高麗壯烈之極的抵抗,因此得以持續三十年之久。
遷都江華島,等於是高麗對蒙古的宣戰。高麗決意如此做,與其說是國王的旨意,毋寧說是出自於權臣崔氏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