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是要打仗了,覃墨對這不關心,他隻想快點見到柴榮,早些離開這是非之地,於是來到大慶殿外,遠遠的等候。兩個時辰後,終於見眾大臣出得殿來,一個個麵紅耳赤,估計發生不少爭吵。
覃墨再等候一會,連魚崇諒都已經離去,柴榮卻遲遲不見出來。見天色已晚,再到不見柴榮今天就出不去了,要是再呆上一天,還不知道會發生些什麼危險的事情。他心一橫,邁進那不該他進入的大慶殿。
大慶殿是皇帝商議重大朝政的地方,可容納上萬人同時朝拜,殿內空曠無比,仿佛一個偌大的禮堂,幾根漢白玉石柱高高聳立,支撐起這雄偉的殿堂。大殿中央裏側,幾級石梯之上,寬大的龍椅莊重異常。
大周皇帝——柴榮,此時沒有坐在高高的龍椅上,而在殿中來回踱著步,神情異常嚴肅,顯得有些失落。看得出來,剛才與群臣發生過諸多不快。
“奴才拜見聖上!”覃墨輕輕上前,低聲叩見,如此境況,他不敢太過高亢。
“你來啦,”柴榮聲音很低沉,有些心不在焉,他沒有怪罪其私進大慶殿,也沒拿起他皇帝的勢態,此時的他,更像一位家中的兄長。
“聖上,”覃墨欲言又止,現在的氣氛,他不知該不該提。
“此地就你我二人,有什麼話你且直說。”
“奴才……不知聖上為何而憂?”話到嘴邊,還是改了口。
柴榮一聲苦笑,“滿朝文武皆不知我心,如今一位可傾訴之人都沒有。”
“奴才願聽,或不能為聖上排憂解難,略微寬心還是可以的。”
柴榮將今日朝堂之事提及,原來,北漢入侵,柴榮欲禦駕親征,卻遭到所有大臣反對,太師馮道尤其激烈,還當朝破口大罵,百官們一致建議,派大將出征即可。
柴榮禦駕親征的目的,文武百官也清楚。先皇郭威剛去世,百姓處於憂慮中,他們害怕再次受到戰爭侵擾,柴榮希望用勝利帶給他們信心。而另一麵,柴榮新登基,又為郭威之義子,難免有所不服,他需要一場勝利來樹立威望。當然,皇帝親征,也會給士兵極大鼓舞。
柴榮此舉,乃為國為民所慮,讓百姓安康,讓百官穩定,讓帝威鞏固。他打算這樣做,確沒有錯。但是,他隻想到勝利,萬一失敗了,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也或許,他想象過失敗,但是在冒險。
柴榮沒有想到的,恰恰是百官憂慮之處,一旦親征失敗,百姓對新皇失望,皇帝威信不在,臣子藐視皇族。如果派大將出征,即使失敗,仍不影響大局。
從這點看,大臣們一致反對,也卻是為社稷考慮。就他們個人而言,在這帝皇快速迭更,四十餘年裏朝廷已五次更換的時代,隻要有才華,都可謀上一官半職。現任大臣中,大多都為幾家朝廷效命過,尤其太師馮道,已是十朝元老。文武百官重社稷而輕個人,可以看出,他們對大周還是相當忠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