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魚類的攝食(1 / 2)

第四章 魚類的攝食

本章重點

魚類的攝食類型與攝食方式

魚類所攝取的食物的種類

魚類食性轉換的原因

魚類的攝食量

日攝食量的影響因素

魚類食性研究的方法

為什麼要研究魚類攝食?

確定哪些魚類可以用以養殖。

確定養殖魚類的餌料種類及投餌量等。

第一節:魚類的攝食類型與攝食方式

主要攝食類型:

草食性魚類:鯔、梭、草、團頭魴、鯿魚。

雜食性魚類:鯉、鯽(螺+植物)、羅非魚、虹鱒等。

肉食性魚類:青、鱸魚、牙鮃、大黃魚等。

攝食方式:捕食、濾食

第二節 食物的選擇性和食性的轉換

一、魚類所攝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為三種

1、主要食物:構成食物組成的主要部分,它能夠完全滿足生活的需要。比如小魚。

2、次要食物:經常在魚胃、腸道中見到,但數量不多,不能完全供應魚類全部的生活需求。比如小蝦。

3、偶爾食物:魚類偶爾攝取的食物。比如蚯蚓、沙蠶等。

二、魚類食性轉換的原因

1、因發育階段而引起的食性轉換。

由於仔魚攝食器官和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全,仔魚都有一段食浮遊動物的階段(消化酶)。

仔魚期要控製好人工投喂的時間。

2、食性因季節而轉換

由於魚類的食物隨著季節性變化,因此魚類所能獲得的浮遊動物、底棲動物等會有所不同,而造成食性的轉換。

舉例:鮐魚的食物組成和攝食強度會因季節變化而變化。

春末以大型浮遊動物、小魚及烏賊為主。

夏秋以浮遊甲殼類為主,其次是小魚等。

秋季則大量吞食幼魚。

3、棲息場所不同而引起食性轉換

鮭鱒魚類

在海中攝食玉筋魚等小魚;

在淡水中攝食昆蟲等。

小黃魚

在渤海攝食:中國毛蝦、蝦蛄、鰕虎魚。

在黃海攝食:太平洋磷蝦、褐蝦、鯷魚等

在東海攝食:太平洋磷蝦和小型魚類為主

4、晝夜變化引起食性變換

煙台外海的鮐魚

白天攝食:橈族類、鮐魚卵、箭蟲和十足 目幼體。

晚上攝食:細長腳蠑、太平洋磷蝦、鯷魚等小魚。

原因: (1)餌料的棲息水層晝夜變動。

(2)魚類辨別食物的方法:視覺、嗅覺、聽覺、味覺。

三、魚類的攝食量

日攝食量:單位體重的魚體在一天內攝食餌料的重量。

日攝食量(Food intake) =攝食幹飼料量\/魚體增重\/養殖天數

餌料係數(Feed Index)=攝食幹飼料量\/魚體增重

日攝食量的影響因素

(1)生長發育階段:幼魚5~8%,成魚2%。

(2)生殖影響:生殖前積蓄能量,攝食量高,但生殖腺發育完全之後,攝食量下降。

(3)季節影響:夏季攝食量高,冬季攝食量低,但冬季之前往往攝食量高。

(4)餌料的營養價值:營養成分、適口性。

(5)投喂技術、投飼頻率的影響

第三節 魚類食性的研究

一、魚類食性研究的方法

1、魚類棲息環境中各種餌料生物的數值比重情況。

2、魚類吞食各種餌料生物的數量比重情況。

二、魚類食性研究的一般步驟

1、收集材料

2、魚類胃腸內含物的處理

3、材料的數字處理

4、數字材料的圖表處理

1、食性分析材料的收集

(1)魚體的生物學測定:記錄魚的產地、日期、編號、體長、全長、重量、性別、性腺的發育程度、年齡、生長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