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2(1 / 3)

第二十一章

岡村寧次在指揮“一號作戰”行動中究竟使用了什麼“秘密武器”?日軍是如何包抄中國軍隊後路並攻陷了洛陽城?湯恩伯兵敗如山倒後部隊怎樣遭到河南民眾的追殺?日軍即將打進潼關、攻入陝西時蒼天怎樣降福於中國軍隊?

回到嵩縣以後,趙國保發現縣城已十分混亂。在這個小小的山城裏,擁滿了從各處逃難來的大量難民。讓趙國保擔憂的是,城裏有不少潰兵,這些潰兵在縣城內四處亂竄,甚至哄搶店鋪和百姓的財物。

趙國保還發現,河南大學大批師生也有組織地逃難到了這裏。河南大學醫學院和農學院的同學們散聚在城郊,這些手無寸鐵又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時常受到潰兵的毆打掠搶。一些從洛陽逃難來的省府官員大多攜家帶口,此時的生活十分艱難。這些昔日作威作福的的老爺們,到了這個偏遠的山城小縣後,隻能四處尋找避難場所,有的全家衣食無著,焦急萬分……

看著嵩縣城內淒涼的景況,趙國保心情十分沉重和煩躁。真是兵敗如山倒,傾巢之下無完卵啊。在這次戰役的敗局麵前,真是慘得不可收拾。不管是河南省的黨政軍民,還是工商學農,上上下下都彌漫出一種喪家辱國、樹倒猢孫散的無奈,彌漫出一種既悲憤又蒼涼的慘景。

趙國保今天已接到命令,第一戰區長官部不再到嵩縣來了,要直接轉移到盧氏縣,趙國保也將很快去那裏打前站。由於戰局發展大大超出預料,局勢十分危急。

蔣鼎文這個戰區司令長官,以往目空一切,剛愎自用,但在這次敗局麵前,已經沒了一個戰區主帥應有的從容和鎮定。在日軍從三個方向逼近洛陽的時候,他不是集中精力指揮作戰,穩住陣腳,扭轉危局,而是驚慌失措,貪生怕死,竟將戰區司令部一撤再撤,一跑再跑,先是從洛陽撤到宜陽,後又從宜陽撤到洛寧,原計劃繼續撤到嵩縣,現在看日軍就要攻進洛陽了,就幹脆將指揮部直接撤到河南最西端的盧氏縣。盧氏緊挨陝西,他還想往哪裏撤呢?看來,這位蔣介石最信賴的把兄弟,準備在河南戰局一旦惡化後,從盧氏直接撤到陝西大後方。

這些天,趙國保在重新審視著這次“豫中戰役”,心中一陣陣悲哀。日軍於1944年4月18日才打過黃河防線,短短一個多月時間,第一戰區的部隊就被打得蒙頭轉向,一敗塗地。戰區的12個集團軍、40萬大軍,竟被隻有16萬的日軍一舉擊潰,四處逃竄。尤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潰敗撤中,部隊沒有了起碼的組織指揮,沒有了建製序列,不僅兵員丟盔棄甲,拚命逃竄,而且還在逃難的百姓隊伍中如虎似狼地大肆搶劫,這真叫身為中國軍人的趙國保汗顏羞恥,真感到難以麵對勒緊腰帶養育了數十萬大軍的河南父老鄉親。

這場戰役的慘敗,指揮上的失誤負有重大責任,讓人痛感惋惜。作為第一戰區長官部的作戰參謀,趙國保太了解戰役的失敗過程和其中原因了。

作為最高軍事統帥的蔣介石,抗戰以來就暴露出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在每次戰役的緊要關頭,總是直接插手一線指揮,屢屢遠在千裏之外越級遙控戰場,不給一線指揮員臨機處置的權力。而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戰機往往稍縱即逝,直接影響戰爭勝負。此役中蔣介石又犯了老毛病,他的越級指揮讓一線指揮官無所適從,萬分為難又不得不執行他的命令,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戰役失敗。

這次戰役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輸在許昌城的防守上。

本來,第一戰區擬定的作戰計劃是將許昌作為誘餌吸引日軍,主力隱伏在嵩山、密縣的崇山峻嶺之中,劃分“攻勢地帶”和“守勢地帶”以逸待勞,當日軍圍攻許昌時,隱伏在攻勢地帶和守勢地帶的部隊伺機對敵人發起反攻,尋殲日軍主力。本來這是一個積極的防禦作戰計劃,中國軍隊能以此占據戰役主動。但蔣介石卻下死命令固守平漢線重鎮,處處設防,節節抵抗。這種死板的固守方案,隻能使第一戰區處處防守,處處挨打。許昌,是日軍打通平漢路誌在必得的一個城鎮,他們調重兵圍攻,蔣介石不顧預定方案,嚴令湯恩伯派大軍救援。結果不僅沒達到解救許昌的目的,反而過早暴露了戰區主力的隱伏位置,喪失了從側翼向日軍發起反攻的突然性。

老奸巨猾的岡村寧次,正是從湯恩伯的反攻中判明了戰區主力部隊的位置。在奪取許昌後,岡村寧次迅即調整了主攻方向,對隱伏在攻勢地帶和守勢地帶的湯恩伯精銳來了個反包圍,使整個戰局發生重大變化,原有作戰計劃被徹底打亂。極善於捕捉戰機的岡村寧次,在判明中國軍隊主力的隱伏位置之後,迅即派出秘密武器——坦克第3師團對湯恩伯側後實施大包圍,以300餘輛集群坦克和大量騎兵快速插向臨汝方向,兩天內就攻占了臨汝縣城,而後直接插向洛陽龍門,完成了對第一戰區部隊的合圍,在背後打了一記重拳。隨後,岡村寧次又命令第110、第62兩個師團,從兩翼合擊隱伏在登封、密縣的湯恩伯主力,使守勢地帶和攻勢地帶的中國軍隊徹底陷入包圍圈,導致全麵潰敗。

(二)

而日軍此次戰役進攻打得則很有節奏。第一波進攻首先從黃河東、北兩岸發起,很快就占領了密縣。占領密縣後,隨即發起第二波攻擊,從新鄭等方向重兵壓向許昌,攻陷許昌並判明中國軍隊主力的隱伏位置後,幾乎未停頓,迅即將原定從郾城迂回的第三波攻擊改從許昌出發,攻占了穎橋、郟縣和葉縣等地,同時片刻不停發起了第四波攻擊。在第四波攻擊中,日軍第3坦克師團等部隊直奔臨汝,兵臨龍門。龍門剛一得手,第五波攻擊馬上開始,處在洛陽西北的山西垣曲日軍迅速渡河策應,向東合圍洛陽。日軍在整個戰役中的進攻有條不紊,環環相扣,使河南戰場最終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麵。值得慶幸的是,由於日軍從臨汝穿插的快速挺進部隊速度太快,後續兵力未能及時跟上,才使第一戰區部分部隊乘隙跳出了日軍包圍圈。

此次戰役真正打出中國軍隊威風的,是第一戰區孫蔚如第4集團軍。該集團軍奉命據守登封、密縣北側山地及汜水之間的守勢地帶。他們依山據勢,與進攻的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死不後退,許多陣地幾易其手,雙方均傷亡慘重。激戰中,第38、第96軍牢牢“釘”在滎陽及密縣以西的虎牢關至馬駒嶺高地,頑強阻擊了日軍的西進。雖然日軍一再增調兵力,但防線始終未能突破。最後日軍隻好避開這道防線,從密縣、登封繞道洛陽,被迫改變了直線進攻洛陽的進攻計劃。

日軍在這次戰役中也下了血本,啟用了侵華以來一直沒有動用的第3坦克師團,並在中國戰場首次采用了“閃電戰術”,將300餘輛坦克集中使用,對中國軍隊發起了鋪天蓋地的集群式衝鋒。在陸軍航空兵的協同下,日軍坦克在一馬平川的豫中平原上勢如破竹,攻無不克,無論是湯恩伯集團還是蔣鼎文集團,均遭全麵潰敗,紛紛撤向豫西山區。

讓第一戰區防不勝防的是從“南路”抄後路進攻的日軍。這路日軍推進迅速最快,連續攻占了登封、禹縣、襄城、臨汝等諸多縣城,於 1944年5月5日逼近龍門,並與“東路”、“北路”進攻來的日軍共同完成了對第一戰區長官部所在地——洛陽的重圍,兵臨洛陽城下。

洛陽,是第一戰區在河南的最後一個堡壘重鎮,也是日軍西進陝西的大門。為保衛洛陽,蔣介石親下手令:要求守城官兵死守陣地,誓與洛陽共存亡,“如有怕死後退、傷害我全軍之榮譽者,必斬無赦!”

第一戰區調集了3個師堅守洛陽,第94師擔任洛陽城防,第64師守衛洛陽西工區,第65師據守城北邙嶺。戰區還命令,第4集團軍和從龍門回撤的劉堪兵團,從宜陽等地側擊日軍。

1944年5月24日拂曉,日軍在對洛陽守軍勸降屢遭拒絕後發起了全線總攻。日軍先以數十架飛機、百餘門重炮狂轟濫炸,使防禦工事遭到毀滅性破壞,隨後以集群坦克和大批步兵發起一波又一波次的猛攻。守城部隊麵對強大的日軍毫不畏懼,在戰火中頂著槍林彈雨殊死奮戰,寸土必爭,很多陣地失而複得,得而複失,血流成河,異常慘烈。雙方一直打到黃昏,日軍第3坦克師團和第63師團終於從西北、東北突入洛陽城內。守軍在城破之後,又與攻入城內的日軍展開逐街逐巷的爭奪,滿城都是敵我雙方的肉搏戰,一直戰到中國軍隊幾乎損失殆盡,殘餘部隊才被迫突出城外。

1944年5月25日,洛陽陷落。

“豫中戰役”曆時近40天,中國軍隊死傷3.7萬人,1.5萬人被俘,連續丟失了包括鄭州、許昌、洛陽在內的38座城鎮,丟失了豫中、豫西和豫南的大片國土,除南陽等地仍由李宗仁第五戰區控製以外,整個河南幾乎全部陷入敵手。連岡村寧次都十分驚訝第一戰區部隊竟如此不堪一擊,特別是湯恩伯,完全沒有了當年的頑強與機智,所屬部隊一觸即潰,一敗塗地,日軍幾乎沒打什麼硬仗。岡村寧次很不理解湯恩伯這位老謀深算的宿敵,此戰為何敗筆累累,全沒了當年的智勇,他總算是報了“隨棗會戰”的一箭之仇。

(三)

實際上岡村寧次很難猜到湯恩伯失敗的真正原因,也無法弄清湯恩伯與以往相比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其實,蔣介石戰略指導上的失誤並不是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湯恩伯在河南已徹底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千百萬老百姓。沒有了百姓的殊死支援,沒有了人民群眾的巨大支持,沒有了部隊官兵為民族正義而戰的高昂士氣和舍生忘死,前赴後繼的精神,又怎能不打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