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24(2 / 3)

一天夜裏,吳校長正在旅館中睡覺,突然闖入一夥國民黨特務,他們不分由說對吳校長拳打腳踢,並將他強行帶走,投入監獄。在提審中,特務硬說他“是個共黨分子,公開汙陷國軍,破壞抗戰”。吳校長開始摸不著頭腦,沒弄清自己為何被抓,後來問明原因後,又百口難辯。原來,吳校長在重慶爭取經費時,無意中向一個記者透露了學校流亡途中被國民黨潰兵搶劫校款的事情,誰知記者將這段經曆寫成報道登在《新華日報》上。由於《新華日報》是共產黨辦的報紙,政治影響很大,此事驚動了國民黨當局,有關部門責令對他嚴懲。馮玉祥先生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當即怒斥了當局,並多方組織營救。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別是經過國際宗教慈善組織出麵擔保,吳校長才重獲自由。他走出監獄時,特務還一再警告他:回陝西後不準再“汙陷”國軍,否則按共黨嫌疑分子嚴懲。

李金生這才明白,吳校長這次籌款為何走了這麼久的時間。通過此事,李金生對蔣介石政府更加失望和厭惡。蔣介石對日作戰一敗再敗,對內則實行白色恐怖,高壓政策,慘無人道,不得人心,這樣的領袖,這樣的政府,怎麼能取信於民,怎麼能凝聚人心,怎麼能領導人民抵禦外患,建設民主富強的新中國?

(二)

在曆盡周折和千辛萬苦之後,難童學校終於在鳳翔王堡村複課了。

同學們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寶貴學習機會,每天如饑似渴、廢寢忘食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李金生此時已經年滿18歲,在連年的戰亂中,他的學業老是中斷,學學停停,停停學學,現在到了成年才開始學初中二年級的課程。但李金生基礎紮實,勤奮用功,加上學習方法得當,他的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名列前茅,同學們對他十分羨慕和尊重。

這天上午,陽光明媚,風清氣爽,是個難得的休息日。同學們都心情放鬆,精神愉悅,在校園內打掃環境衛生,整理教室寢室,洗曬被單褥子,調節緊張的學習生活。李金生在忙完自已的內務後,也和大家一起拿起掃帚鐵鍬,在學校所在的王堡村張家大院裏清理衛生。

張家大院規模宏大,有五進院落,院中套院,大大小小有兩三百個房間,學校800多名師生全住在這個大院裏。李金生在河南從未見過這麼大的宅院,對這個院落的宏大氣派十分驚歎。張家大院的房子多為古式建築,作為學校大講堂的主殿氣勢恢宏,巍峨雄壯,而且飛簷翹脊,雕梁畫棟,比開封龍亭上的萬壽殿還要大。李金生看到,很多殿堂上都懸掛大匾,有的竟像乒乓球桌那麼大。李金生曾仔細辨認過上麵的字跡,都是些曆史上的高官名仕所撰,民國以來就有大總統曹錕、馮國璋和段祺瑞的題字,甚至還有馮玉祥的筆墨。

同學們在打掃衛生的間隙,都爭相辨認主殿匾額上的字跡,紛紛議論,猜想張家大院一定有著厚重的曆史文化,有一部滄桑的家史。看到同學們熱烈議論,教導處王主任走過來,對大家講起了張家大院的曆史。

通過王主任的介紹,同學們了解到,張家大院的主人曾是鳳翔生產西鳳酒的大財主,富甲一方,聞名全國的西鳳酒就發源於鳳翔縣境內。

王主任告訴大家,鳳翔是周朝的發祥地,古稱雍州,周文王時因“鳳凰集於岐山飛鳴過雍”而得名。秦代雍州也是州郡府所在地,史稱“西府”。 後來雍州之所以改名為“鳳翔”,還有一段傳奇故事。

唐朝“安史之亂”時,皇帝李隆基逃往蜀地,長安諸郡告危。雍城城牆因年久失修而坍塌。雍城太守為禦敵,動員全城百姓修築新城。誰知新城一築就塌,怎麼也修不起起來。在太守萬分著急之際,有一天深夜忽降瑞雪,一隻鳳凰駕祥雲落在雍城西北三眼泉邊,暢飲了清冽甘爽的泉水後,繞城踏雪行走數裏,一聲長鳴振翅而去。太守得知大喜,趕忙組織百姓在鳳凰飛走處重新築城,結果雍城再不倒塌。“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紀念鳳凰在此棲落,特將雍城改名“鳳翔”。

鳳翔“西鳳酒”的來曆更為有趣。相傳秦穆公15年,秦王禦馬在西府被盜,西府官吏欲嚴懲盜馬食肉的百姓。秦穆公了解情況後製止了官吏,並給盜馬百姓送去幾壇產自本地的西鳳酒,解了百姓食馬肉之毒。後來秦國與晉國在山西萬榮大戰,秦軍一度戰敗,秦穆公身受重傷。危難之時秦軍中忽然殺出一支生力軍,勇猛剛強,力挫晉軍,使秦軍轉敗為勝,還俘虜了晉惠公。這支生力軍,就是盜食秦穆公馬肉的數百名百姓,於是西鳳酒名聲大振。

好酒源自好水。出產西鳳酒的那眼甘泉,就在鳳翔城西18裏處,這眼泉噴湧如注,水味甘美,所釀西鳳酒甘潤醇香,清爽典雅,與秦國俊馬並稱“秦之國寶”。北宋時蘇東坡任鳳翔府判官,他上書朝廷力陳推廣鳳翔民間釀酒,得到朝廷恩準。於是西鳳酒產量大增,傳遍了全國,蘇東坡為此留下了驚世名作《喜雨亭記》。張家大院的祖輩,就是從蘇東坡時期開始釀造西鳳酒,經過一代代聚財而發家,成為鳳翔、陝西乃至全國都有名的財主,與高官名仕往來頗多。

“王主任,那現在張家大院的主人在哪裏?”同學們都很關心主人目前的情況。

“張家大院的主人,後來因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導致家業破落,現已遠走他鄉,這所大院也早已變賣易手,目前由鳳翔縣政府代為管理。”

同學們聽後都默默無語。大家從心裏感歎,世道滄桑,人生無常,生活在這個繁紛複雜的大千世界裏,生活的變遷難以預料,人生的變幻更難猜測。

李金生和同學們慢慢來到了主殿內清理衛生。這裏是學校的大講堂,大家每天都在這裏上課,所以清理衛生特別仔細。在清掃了地麵和牆壁上的灰塵之後同學們發現,大殿頂部的大梁上還有很多蛛網,上麵的灰塵也多年未打掃,很髒也很亂。大家仰著頭,看著那高高的頂梁,想去清掃但誰也無法攀爬上去。這時有個同學看著大殿頂梁,對眾人說:

“誰要是能順著殿內的大圓柱子,爬到梁頂上掃掉蛛網和灰塵,我請他喝西鳳酒。”

在場的同學聽後,有人立刻上前抱著大圓柱往上爬,但由於柱子太粗,兩個人都抱不攏,根本沒法攀爬,剛爬一下就摔了下來。無奈之中,同學們相互觀望,都覺得爬上不去。

小迷糊看到這種情況,問李金生:

“金生哥,你能爬上去嗎?”小迷糊知道李金生在張江村是個爬樹能手,又在部隊當過偵察兵,身手矯健。

李金生沒有作聲,他圍著大柱子轉了一圈兒,又仔細觀察了大殿的頂梁之後,找來一根麻繩,對圍觀的同學們說:

“我來試一試,不一定行。”

李金生說完,手持麻繩向大殿頂梁高高拋去,繩子一下套在了大梁上。李金生又把落下來的兩股麻繩頭,一根綁在自己腳上,另一根用雙手緊緊拽住,使勁兒一蹬,他的雙腳就離開了地麵。

原來,李金生想到了物理學上的“滑輪原理”。當人們使用滑輪運載重物時,之所以能省力,是因為滑輪本身分配物品重量的原理發揮了作用。李金生把大殿頂上的圓木梁作為滑輪,套上繩子後,他的體重就分布在了兩股繩子上。當一股繩子承載的重量超過了李金生體重一半時,他就自然能往上攀升。李金生用手拉一股繩,腳上套一股繩,一鬆一拉,一拉緊又一繃,十幾下就爬到高高的大梁上。

同學們驚愕地看著李金生的一舉一動,當李金生爬到木梁頂上站穩時,大家在下麵嘩嘩地鼓起掌來,他們從心裏佩服李金生的智慧,佩服他矯健的身手。

李金生站在大梁上,向下麵的同學揮了揮手,然後從腰中抽出一把小掃帚,小心翼翼地開始清理大殿的頂梁,認真掃掉了梁上的蛛網灰塵。當他清掃到大梁下麵的大匾時突然驚叫起來——

“哎呀!”

同學們立刻瞪大眼睛向上觀望,他們不知道上麵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

當李金生正細心地清掃大匾後麵的灰塵時,忽然發現大匾背後緊綁著一個長方形的黑匣子。這個黑匣子有書包那般大,上麵布滿了灰塵,但李金生仍可以看到這個匣子造形精美,小巧玲瓏,裏麵一定裝著珍貴的物品。李金生輕輕彎下腰,把黑匣子從大匾後麵取出來,懷抱著沉甸甸的匣子慢慢順著柱子下到了地麵上。

同學們紛紛圍上前驚訝地看著這個神秘的黑匣子,猜想它一定是張家大院的主人在久遠年代藏匿的珍寶。李金生把黑匣子放在大殿內的課桌上,撣掉上麵的灰塵,屏著呼吸,輕輕地打開了匣子頂蓋,當他看清裏麵的東西時,立刻驚呆了——是整整一匣子黃澄澄的金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