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扭打一處,一發頭破血流,全不顧手足情分,血脈親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都因一玉棒,化財有神奇。
得此寶貝者,富貴且迷離。
六親俱莫認,七戚更別提。
一心滿塵埃,修道猶未及。
二人鬥得正酣,忽來一義士,見地上老者斷氣多時,怒問:“人已死了,你二人爭什麼來?”義士這一呼喝,長子張象方神回落目,見父既死,悲乎哀哉。義士始知是其二人之父,怒曰:“老人家是誰打死?”張象指弟哭說:“是這不孝子打死我父。”轉頭悲呼:“爹啊,孩兒不孝。”義士見狀,喝問張幻:“可是你打死的?”張幻心虛道:“是又怎樣,子不教父之過,是其打我在先。”義士大呼逆子,又問為何害父,都道因一玉棒,可點物為金。義士聞言大愕,加之孔武有力,不怒自威,一把奪過點金棒,拉上二人隻要見官。二人唯恐失了寶貝,急忙跟隨,卻不顧父屍骸。義士見狀不由一歎,背起老漢屍首同去。至於衙門外,擊鼓鳴冤,兩班衙役整裝而至,縣太爺坐中斷案:“有何冤情說來我聽。”義士立而不跪道:“是我擊鼓,替其父喊冤。”縣太爺問:“本官不解,還不從實招來。”二人跪地道:“非刻意為之,誤傷而已,皆因一寶貝。”縣太爺一聽是寶,便不由來了興致,忙問:“是何寶貝?”義士卻道:“大人斷案要緊,何言寶貝?”縣太爺拍案道:“本官斷案,焉敢插嘴,豈不聞:‘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又問是何寶貝。二人答道:“此寶名為‘點金棒’可點物成金。”縣太爺忙問:“現在何處?”二人異口同聲,都言義士拿去。
義士心中大怒道:“你等逆子,你父屍骨未寒,你等卻在此爭什麼寶貝,大不孝也。”二人都道:“大人,是這廝拿了我等寶貝。”縣太爺即命衙役搜身,果搜出一物,長約二尺,黃白相間色澤潤,晶瑩剔透玉玲瓏。縣太爺一看而愛,有意中飽私囊,便愛不釋手。義士朗聲道:“大人,此案斷是不斷?”縣官不語,又問,還不語,再問,依然不語。反觀縣太爺猶著魔一般,隻顧看玉,哪管案情。末後,經衙役提醒,方才勉為其難道:“依本官之見,此案已然明朗,不消斷判。”對二人道:“既然誤傷,回家葬父便了。”就道退堂。義士一聽好生不快,開口說道:“大人留步,此案尚未明朗,大人何出此言,斷得什麼案,又升得什麼堂,分明假公濟私,隻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縣太爺隻顧驗寶,無心審案,隻要退堂。縣官不理其言,即時退去,兩班衙役也自散卻。二人起身大呼:“大人,寶貝是我等的。”沒奈何,看眼亡父,理也未理,雙雙負氣而走。唯留義士一人在此。義士仰天長歎,便把老漢安葬,又買來香燭紙錢,祭祀一番,不在話下。
張氏兄弟去罷,路途之中,相互推諉,都言對方不是。卻在這時,忽見天上一道晴天霹靂,須臾打下,二者暴斃而亡。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