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了解西晉,必須先知道西晉是怎麼來的。
那麼西晉是怎麼來的呢?
馳名中外的中國文化品牌、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在最後部分寫道:“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原來是從三國來的。
但我總是認為,西晉的種種,其實在東漢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了。因為要說西晉,咱們就必須說說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士族,要說說士族是怎麼來的,就必須要先說說宗族以及從宗族發展而來的地方豪強和名門望族。
宗族可以說是我們地球上、尤其是中國最古老、最堅固的民間基層組織,它以血緣關係結成、以家族名義行事。從遙遠的原始社會開始,部落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的基礎上,形成村落,而在每一個村落裏,總會有一戶或者幾戶所謂的大姓,這些大姓在人數眾多,所以勢力也強大,對村落當然能夠更多的產生影響甚至是控製。
然而,同姓人中也會出現貧富分化,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自然就會成為本姓中有名的人物,最後以血緣關係為紐帶拉起同姓人去控製村落,這種人對於本族來說就是族長,對於本村來說就是知名人士,這種直接、間接控製村落的一個或者幾個大姓,我們就叫它宗族,族長或者是村長們,就叫做宗族首領。即使在21世紀的現在,我們在很多鄉村裏仍然可以感受到宗族殘留的力量,就是每個村都有大姓,每個大姓都有領頭人,而這些領頭人即使不當村幹部,也會對村子裏的大小事務產生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伴隨著從夏朝一直到秦朝統一這事實上分裂的漫漫兩千年裏,中國各地的村落中宗族的勢力越來越穩固。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所以後來建立各個國家的國王或者皇帝們,都無法忽視他們統治的基礎——農村裏宗族首領、或者說是地頭蛇的力量。
最後,國王或者皇帝們通過基層官員,漸漸的和宗族首領們,達成他們也許一開始都沒有意識的妥協,那就是:各級政府保證宗族首領的利益不受傷害;而宗族首領保證控製著本族本村人,讓各級政府正常納稅糧兵。
宗族首領對於農民們來說,其實具有雙重功能。他們在根本上雖然是隻顧著自己的利益,但農民們是他和政府談判的砝碼,他既要保證政府的利益,又要保證農民的利益不能過於受損。而且,在兵荒馬亂的時候,農民還要在宗族首領的帶領下,才能一起逃荒、自守,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農民、宗族首領、政府都是互相利用、但一級受一級壓迫的關係。
宗族首領們、或者說是大姓的族長們,在地方上控製著農民,在經濟上控製著糧食,所以和各級政府的合作也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多的宗族首領幹脆就進入官場、成了當地的官員。
真正給宗族首領打開順利做官通天大道的,是漢武帝。
在漢武帝以後的漢朝,中國官員的來源主要是世襲、詔舉和查舉三種。
世襲就不說了,相信大家都明白;詔舉就是皇帝直接任命某某當什麼官兒。由於我們說的是官員選拔製度,所以詔舉顯然不屬於選舉,那麼整個漢朝的官員選拔製度就隻有查舉。
查舉的整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這樣:所有的地方官,每年必須向中央推舉自己管轄範圍內的優秀青年做候補官員。這種優秀青年在當時的行話叫做孝廉,而推舉這種青年的行為,就叫做舉孝廉。
舉孝廉的本意,是為了讓家鄉人評價家鄉人,這樣應該最靠譜。可是,地方官是由朝廷任命的,絕大多數地方官的管轄地都不是他的老家,他推薦的人,是不是真的德才兼備,到底有什麼樣的才能,他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於是,按照當時規定也好、還是實際上不得不這麼做也好,地方官必須去問當地的老百姓,可是老百姓們早已經被當地的宗族首領控製,所以地方官傾聽的民意說白了就是當地宗族首領的意思。於是,宗族首領就通過這種形式,一步步控製了漢朝的官員選拔。
古代的官,其實是分為兩種的,就是官和吏。官是大爺,吏就是官自己挑選的各種助手。官都是由朝廷委任的,而吏則是由官委任的,吏如果沒有特殊的好運和關係,就會永遠都是吏,也不能直接提拔成官。比如說,縣裏的人事部長(功曹),他即使是做了一輩子,也不能直接提拔為縣長,他必須先被縣長舉了孝廉,才能有機會進入中央,然後成為地方和中央的基層官員。
因為被舉孝廉還是比較難的,所以最初的時候,絕大多數宗族首領還隻是停留在純粹地頭蛇的位置,他們世世代代都在當地做吏,雖然縣長、市長這些官們經常換人,但縣裏、市裏主管行政、軍事、人事、司法的各種吏,卻基本都是這個地方的少數幾家人。一句話說,就是流水的老爺,鐵打的小吏。這種純粹的地頭蛇,學名就叫做地方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