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湖北湖南)歸屬問題發生大規模爭鬥,曹操趁著這個機會,率軍征討盤踞在漢中地區的張魯,司馬懿也隨軍參戰,扮演的仍然是作戰參謀之類的角色。在張魯逃走之後,司馬懿找到曹操,向他建議說:“劉備用欺騙的辦法,出兵把劉璋的地盤兒給奪了過來,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四川人都不服氣。現在他在四川立足未穩,又跑到荊州區和孫權爭奪江陵,這個機會決不能錯過。現在,我們已經攻占漢中,益州的軍民一定驚恐萬分,隻要我們乘勝追擊,劉備一定會土崩瓦解,您就能建立更大的功業。聖人不能違背天時,也不能喪失時機啊!”
司馬懿對於當時形勢的看法,絕對是一針見血,他所建議的計策,也同樣是劉備最害怕發生的情況。事實上,當劉備正在荊州和孫權大打出手的時候,隻是聽到曹操將要進攻漢中的消息,就立刻和孫權和談,把荊州的東半邊兒交了出去,然後立刻快馬加鞭的跑回成都。
遺憾的是,這麼利害的一條毒計,久經沙場的曹操居然沒有采納。當曹操聽完司馬懿的話,隻是微笑了一下,說出去那句著名的宣言:“人苦於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西,還想得到蜀地。”後人們根據曹操的這句話,得出了“得隴望蜀”,專門用來形容那些貪心無度的人。至於曹操不肯繼續進攻的原因,後人們歸納了很多種,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有兩條:一是曹操開始越來越加緊建設自己的天下,在這個過程中,他和自己內部親漢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大,為了大後方,他不能長時間的在外遠征;另一條原因更簡單,那就是:曹操老了,受不了打仗的苦了,英雄遲暮之所以讓人感慨,就是因為不複當年,年老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初那個鐵打的英雄了。
曹操雖然沒有聽司馬懿的計策,但是對他敏銳的戰略眼光大為欣賞,對他也更為器重。後來四川形勢的發展也像司馬懿預料的那樣,因為漢中太重要了,如果曹操占著這裏,劉備的頭上就會永遠都懸著一把利劍,最終,他下定決心攻占漢中,在曹操離開漢中不久,就對漢中發動了持續的進攻。最終在四年之後,劉備全麵攻擊漢中,等到曹操趕去救援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永遠失去了這個進攻成都的橋頭堡,等到曹家的軍旗再一次插在漢中城頭上時,已經是將近半個世紀以後的司馬昭時代了。
公元216年,曹操進封魏王,在第二年,他最終確定了曹丕做繼承人,也就是魏王太子,而司馬懿則被任命為當太子中庶子(太子首席顧問),正式成為輔佐曹操未來繼承人的首席謀士。在與曹丕的相處中,司馬懿全麵的展現了自己的謀略和才華,把曹丕伺候得又舒服又佩服,當時人們把司馬懿和另外三個也同時伺候曹丕、最後也都成為高官的陳群、吳質、朱鑠並稱為“四友”。
在之後的兩三年裏,司馬懿升任了曹操的軍司馬(軍事總監),逐漸接觸到了軍界。在這段時間中,雖然也發生了合肥之戰、居巢之戰這些兩場大規模的戰爭,但持續的時間都非常短,都是一兩個月就結束了。司馬懿敏銳的看出來,曹操攻城略地的勁頭兒越來越小,已經很難再有發動統一全國戰爭的勇氣和實力了,就勸他說:“商末周初的箕子談到治國大計的時候,說過民以食為天。現在全國無所事事也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大概有二十多萬,這不是治國的長遠之計。雖然總是發生戰爭,但也應該一邊兒種地一邊兒防守。”司馬懿的看法,非常對曹操的路子,於是,曹操從此致力於務農積糧,曹操政權的國策,也逐漸從軍事第一轉變為內政第一。
在相對和平的時間裏,司馬懿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內部人的身上。有一次,他給曹操寫信,指出當時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湖北淅川南部)傅方,一個是橫征暴斂,一個是揮霍無度,不像忠臣良將,不應該守在邊境地區。曹操為了大局的安定,沒有對這兩個人加以懲罰。公元219年,關羽從江陵(湖北江陵)北上,進攻曹操政權在湖北的第一重鎮樊城(湖北襄陽),還全殲了曹仁部將於禁、龐德率領的軍隊,曹仁難以抵抗,隻好退入樊城死守,關羽一麵猛打樊城,一麵又派人包圍和樊城隔著一條漢江的襄陽,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司馬懿所彈劾的胡修、傅方不僅沒有救援曹仁,反而痛痛快快的就投降了關羽,使得曹仁本來麵目全非的局麵更加雪上加霜。
受到關羽的影響,原本是曹操大後方的中原地區,自許昌以南,紛紛背叛曹操去響應關羽,可以這麼說,關羽的攻勢,是自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政權麵臨的最大危機。而與此同時,曹操已經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精力已經嚴重不足,最後居然想把都城從離關羽戰場很近的許昌遷到黃河以北的鄴城去。在這個時候,又是司馬懿力站了出來勸住曹操,同時,他出了一條改變日後三國形勢的絕妙計策。
司馬懿說:“於禁等人的部隊被大水擊敗,並不是戰略戰術失策,這種戰敗,對於國家大局並沒有致命影響,但是如果輕率的遷都,不但是向敵人示弱,而且會造成中原地區的連鎖崩潰。孫權和劉備兩個人,表麵上親近而內心早已反目成仇,現在關羽獲得勝利,孫權一定不高興,我們可以聯係孫權,讓他在後方絆住關羽,那麼樊城的圍困也自然就解除了。”
司馬懿的計策,是圍魏救趙之計的經典再現,最為難得的是,他的思維居然這麼有跳躍性,能夠在自己一方被一個死敵逼得發瘋的時候,想到去和另一位死敵去聯合。要知道,自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就把孫權、劉備列入必殺名單,因為正是這兩個人毀滅了他一統天下的夢想,在11年的戰爭中,曹操和孫權大打小打十幾場,損兵折將無數,甚至孫權本人都差點兒被曹操的軍隊殺死。但是,司馬懿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衝破11年的政治慣性,快速上升到絕對理性的高度去思考重大問題,這才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特有的頭腦。最終,同樣是傑出政治家的曹操一聽司馬懿的絕妙好計,立刻和另一位傑出的領袖孫權快速取得了和解,在兩大軍團的前後夾擊下,關羽全軍覆滅,劉備一方永遠失去了荊州。曹操自赤壁之戰之後同時麵對劉備、孫權的艱難局麵一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