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時間,猶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就是一年。
每個人都會經曆歲月的飛逝,從幼稚到成熟,從衝動到沉著,從青春到遲暮。
諸裒覺得當初自己做了一個特別明智的決定。
諸裒本是東晉名仕,學識淵博,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崢嶸。
但是有個特點,一切事物處理的很漂亮,就是不愛說話,為人十分謹慎。
謝安素來推崇他,常常說:“諸裒雖然不說話,但是四時之氣全都具備。”
何謂四時之氣?一年四季的氣象,指人氣度宏遠。
同在朝廷為官。恒彝比諸裒大很多,他也對諸裒觀察很久,他評價說:
“諸裒是有皮裏春秋,對時事世人的評價,雖不宣之於口,心裏卻是非分明。”
蒜子小的時候,他就決定自己教蒜子學習。他認為不管男子,女子都要有學識,知書達禮。
從手把手開始教蒜子認字,練字開始,慢慢開始學習三字經,詩經,論語,孟子,禮記,左傳。
科舉的書,雜記他都鼓勵蒜子去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蒜子也特別好學,特別聰慧,學什麼像什麼。年歲漸長,越能體現出來。
慢慢的能舉一反三,閑暇就喜歡讀書。史記,地理誌也喜歡讀。
什麼山海經等等荒誕怪論的書,都有讀過。對古代曆史也很熟悉,對一件事常常能引經據典,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十二三歲的時候,家中的藏書閣裏麵的藏書,已經讀了七七八八。
有時也看看易經,醫術,兵書,對不懂的地方就標注出來,等父親有空閑的時候,就請教父親。
父親忙於政事的時候,就跟母親學音律,樂器,女紅,廚藝。總之能學的都喜歡學。她的口頭禪就是技多不壓身。
有時,諸裒回家,也把朝堂上的事,說給蒜子聽。蒜子每次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
有時候提出的意見,讓諸裒也刮目相看。所以若是朝堂上,有什麼爭執不下的事情,
諸裒都喜歡回來和蒜子說一說,聽聽蒜子的想法。
子涵,子欣,子桐也都長成了翩翩少年郎。子涵比較穩定走了科舉,現已外派做了地方官。
子欣性子比較活潑,好動,長大後從了軍。現在軍營裏混了個百夫長,手下跟著百多個人。
而子桐說:“既然家裏一文一武,我就不走文武之道了,我給家裏創造出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所以頗具精明頭腦的子桐從了商,在從商之路上也頗有建樹。
諸裒和莞娘看著懂事的三兒一女,特別感恩,滿滿的幸福感。
子涵,子欣長年不在家,而子桐經商,經常天南地北的跑,一年也有幾個月不在家。
所以家中隻有蒜子,可以常伴父母膝下。每天讀讀書,寫寫字,彈彈琴。
春賞百花,夏聽雨。秋有涼風,冬煮雪。日子悠閑自在的一天接著一天。
這天,諸裒回來說:”國之重器,是扶農還是扶商。
朝堂上一半大臣主農,說民以食為天。若百姓都吃不飽飯,不用敵人攻,國家就會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