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離奇的故事是由一名建國初期的中學教師通過自己的經曆記敘的,背景在大清末年。彼時的中國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統領下不得不與西方列強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西方勢力入駐我國被殖民地區,大量西方資本也被引進我國內陸。像是一些洋行就是從清朝時期開始的,這些洋行是當時外國資本對華銷售商品和奪取原料的工具。
當時京城有一座洋行稱作“英和公”,專門向城中百姓提供英國品牌的煤油。這家洋行的掌櫃鄧老板白手起家,看到商機後經營起了這家“英和公”,成為了京城榜上有名的富商。然而那年鄧老板年事已高,便把這家洋行傳給了長子鄧一天。
這個長子極有商業天賦,經手洋行不出半年就壟斷了煤油市場,本就富有的家庭在他的操持下又發一筆橫財,在當時那個不大不小的城區出盡風頭。同許多暴發戶一樣,鄧一天拿出了一部分錢財補貼家用,購置了一套住宅,配備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豪華家裝。
鄧一天極愛臘梅,他讓傭人購置了各種品種的梅花栽在院子中間的花壇上。每到臘月佳節,不僅是這套住宅的臥寢、書房、畫室等,就連屋外的大道上都能看到滿滿一地飄落下來的梅花。那時的百姓生活疾苦,哪能容易見的這番美景,便為這宅邸取名梅館。
然好景不長,梅館麵世幾年後鄧老板便撒手人寰了,留下鄧一天夫婦與其妹妹鄧一鳳。說到這鄧一鳳也是個命苦的女人,二十歲時身邊的小丫鬟失手把她喜愛的古董花瓶摔破了。
那時的鄧一鳳正值驕橫乖張的年紀,二話不說抄起雞毛撣子就把丫鬟打的皮開肉綻。這樣也還不解氣,命人把丫鬟帶去柴房關起來一天不準給飯吃。那小丫鬟本身年紀不大,受到這樣的懲戒後難免心裏委屈,一咬牙就在那濕冷的柴房上吊了。
從那之後,鄧一鳳沒有睡過一晚好覺,終日心事重重,疑神疑鬼。經常指著某一處說那個丫鬟站在那瞪著流血的眼睛盯著自己,但從沒有人再見過那個小丫鬟。受不住這煎熬,鄧一鳳聽取了寺廟裏和尚的話,皈依佛門,每日在家中佛堂為那小丫鬟誦經祈福,贖清自己的罪孽。自此,鄧一鳳吃齋念佛,再沒有踏出家門半步。
簽訂不平等條約後風平浪靜了沒多久,日本便率軍進犯我們國家,懦弱無能的清政府毫無抵抗之力,轉眼便讓侵略者們奪走了大半個江山。京城淪陷,鄧一天隻能在夜裏臨時調用商船將鄧家上下送往鄉下親戚家避難。
這時終日鬱鬱寡歡的鄧一鳳已臥病在床許久,完全沒有下床的能力,鄧一天考慮再三決定讓一個老傭人留下照看妹妹。臨走前鄧一天還購置好了一口棺槨,留下一筆錢,交代老傭人若妹妹撐不過去了定要好好將她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