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我的學校我作主(三)(1 / 3)

12我的學校我作主(三)

解放後很長一段時期,華夏農副產品和初級工業產品的價格一直偏低,價格體係很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如何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華共高層存在著不同意見。

而當趙元龍同誌在5月某次大會上說出物價改革非搞不可,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十全十美的辦法是沒有的話後,現任華共中央總書記孫巡在接待了米國貨幣學派學者德弗曼裏後更是武斷地認定,趙元龍同誌與自己的想法一致,都是認為國家每年都要拿出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物價補貼,給經濟建設增加了很大負擔,要輕裝前進,物價關是繞不過去的,盡管有不小風險,但非解決不可,現在就到了徹底解決的關鍵時刻。

作為趙元龍同誌曾經的左膀右臂之一,華夏經濟領域的權威領導,曾任華夏共研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現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丁宇則持不支持態度。

有些誤會趙元龍同誌指示的華夏共研會中央總書記孫巡,在其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強勢通過對價格、工資改革的意見草案,並派政務院副總理陶臨艾前往寒州向丁宇做解釋。

丁陶會麵之後丁宇又立即同總理李品談話,明確反對擬議中的價格、工資改革辦法。他斬釘截鐵地講了他的不同看法:“每年物價上漲百分之十,辦不到。我是算賬派,腦子裏有數目字。理順價格在你們有生之年理不順,財政補貼取消不了。”

5月30日,華夏共研會中央政治局召開有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參加的擴大會議,決定對物價和工資製度進行改革,對丁宇的提醒忽略而過。

政務院物價委員會提出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認為物價改革這一關非過不可。風險是肯定有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控製通貨膨脹。價格改革的總方向是,少數重要商品和勞務價格由國家管理,絕大多數商品價格放開,由市場調節。用五年左右時間,初步理順價格關係。

工資改革總的要求是,在價格改革過程中,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適當增加補貼,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並能隨生產的發展而有所改善。

這個初步方案,經8月5日至9日政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後,提交8月15日至17日在南彎河由孫巡主持召開的華夏共研會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8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公報,報道了價格改革方案的基本內容。

華共中央高層對經濟改革的分歧,並不影響林新貽所做的生意,一切都還照著既定方針行進著。

華夏三十三年8月20日,星期六,天朗氣清,久違的晴天驅散了些雨日的冷意,人們紛紛的走出來逛街買東西。

“聽說了嗎?市中心好像開了一家叫什麼神馬超市的地方,據說裏麵的東西可算是應有盡有。”一個中年婦女對著旁邊的幾個同伴說。

“是啊,這幾天市電視台上都是報道這個事的,不過按現在這世道,真的還有賣不完貨的店?”穿著一件白色衣服的婦女有些不相信電視裏所說的,因為就在前幾日開始,民間已經開始瘋傳國家將對工資進行改革,一步到位。

民眾理解也很簡單,工資改革一步到位的話,那就是表示著這現在的人民幣不值錢了,要抓緊購貨。所以越接近8月所謂工資改革的底線日,這貨品真的是越來越缺,全國人民都加入了搶購大軍中來,哪一家商店不缺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