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奉天城西北方向的一個小縣,有著兩河流域的肥沃土地,是一個號稱萬畝良田的稻城,盛產水稻、玉米、西瓜等農作物,民間最早叫新民屯,後來叫新民縣,90年代成為縣級市。
在90年代,城裏人是讓人羨慕的一件事,因為父母都是家裏年紀最小,(父親是家中排行第六,母親排行第四。)也是家裏唯一讀過書的幸運兒,畢業分配在城裏,父親在客運公司,母親在鐵道北公路段,那時候父母剛剛結婚借了700塊錢買下鐵道北的小平房。(父母月工資基本在70-150之間。)
我於1993年3月11日出生,從一歲到到五歲是姥姥帶大的,姥姥是一個大學生,就讀於包頭鐵路學院,在包頭鐵路工作認識姥爺,結婚後辭去工作跟姥爺回到了家鄉,開始農耕的生活,是一個純樸的農民。
我記事開始,就是六歲上幼兒園的時光了,開始老師會教一些漢族發音,和簡單的加減乘除法。
我從小就不愛說話,一天也沒有幾句話,一受委屈就會哭個不停,我有一個好朋友老三,他總會拿老師講桌上的方便麵調料包和垃圾桶裏的蘋果皮與我分享,我會帶一些烤螞蚱給他,他開始不敢吃,說不衛生,我總說不幹不淨吃了沒病,以萬物皆可烤的原則,讓他也喜歡上了那個隻有童年的味道,王新語因為在家排行老三,我喜歡叫他老三,他總是被罰站,別的孩子哭好像都會跟他扯上關係,他也是我為數不多的好朋友,一直到上小學,我家搬去了城西客運站家屬樓,我也就去了城西的實驗小學,老三去了城北第一小學,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見麵。
記得剛去學校報到的第一天,就看見前排第一名的女孩子哭個不停,而我卻因為看見那麼多小朋友開心的不得了。
一年級開始,我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的前幾名,那時候隻有語文會扣那麼1分,2分,其他基本滿分,媽媽每天都會騎自行車載我上學,二年級開始我就自己一個人走著去上學了,那時候因為書包裏裝很多書,走的很慢。
三年級上學期,因為工作調動,父親需要去金五台子的客運站點當站長,全家都搬去了鄉下,那時候三年級剛發英語課本,還沒搞明白什麼是英語的我,(實驗小學是有英語課程的。)因為鄉下六年級才開始有英語課,導致我對英語是一竅不通。
在下學期父親又被調回原崗位,家裏決定在小學對麵開家飯店,回到城裏上學的我,英語成績基本是0分,每天不是補課就是在補課的路上,長期的補課導致其它學科成績也逐漸下降。
四年級的時候,飯店因為主要對學生出售盒飯、包子、餛飩生意好的不得了,後來因為疫情非典不再經營。(溫度計的價格從1塊漲到15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