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劉老如此沮喪的樣子,郭浩心中一陣感動也由衷的敬佩,這樣一個頂著主任醫師,教授,華夏工程院院士,首都國醫名師,一個個響亮的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的大醫。可以想像的即使不是日理萬機也會整日忙碌不斷,卻因為沒有能更好的教導出傳承人才而如此的自責。郭浩默默的走回到之前自己坐著的位置,把桌麵上畫得亂七八糟的那張紙輕輕的推到劉老麵前。
劉老不解的看了郭浩一眼,隨即低頭看向桌麵。馬建軍父親還想繼續安慰劉老,但剛發出聲音就被劉老用手勢製止住了。
劉老拿著那張紙仔細的看了一會站起身又拿到燈下仔細看了兩眼問道:“寰樞定點旋轉複位為什麼劃掉?”寰樞定點旋轉複位時指患者平臥位,操作者一手上托頸部,一手按住脫位的樞椎棘突,略微牽引向一側旋轉頭部達到複位的手法。有經驗的操作者往往不需要講患者頭部旋轉太大角度,一般15度左右的旋轉幅度即可成功複位。
“考慮到馬大哥第三、第四、第七頸椎同樣錯位,不能進行牽引,同時即使是頭部我用最小的旋轉角度也要10度,這樣的旋轉角度同樣有可能損傷延髓,所有我劃掉了。”郭浩回答道。
“仰頭搖正法動作幅度太大根本就沒必要寫上去。”劉老皺著眉說。
“嗯,我劃掉了。本來想著改進下,把仰頭搖動複位改成仰頭推正複位,推正時加點挎角搬按的手法,也可以達到複位的目的。但是一個是馬大哥沒有意識坐姿不好固定。另外現在馬大哥的狀態是樞椎齒狀突後移,向上推進時容易壓倒延髓,風險比較大。”郭浩解釋說。
劉老聞言思忖了一下,點點頭,目光又轉向了那張紙:“錯位臥位複位法你也劃掉了?你還有別的方法?”錯位臥位複位法是指讓患者俯臥在床上,頭和頸部伸出床沿,助手幫忙固定住頸椎3-7的部位,操作者坐在患者頭部側,用前臂夾住患者頜麵部,雙手在患者耳後交叉,適當牽引,旋轉頭部角度達到複位的目的。
郭浩回答:“我暫時還沒想出其他的方法。相比較而言錯位臥位複位法是最適合馬大哥的,牽引時不需要夾雜向上或向下的力量,旋轉頭部的角度也相對比較小,我仔細推算過,應該旋轉控製在5-6度錯開寰椎韌帶就可以複位。”
還沒等郭浩的話說完劉老就打斷了:“沒有其他的方法,這個又是最適合的為什麼要劃掉?”
“這個是俯臥位,馬大哥沒有意識!這個手法需要起碼有3個人,最好有4個人而且其中一個人需要同樣有豐富的正骨經驗,在我牽引旋轉馬大哥頭部時需要這個人在固定頸椎的同時手上也向我旋轉的方向略微傾斜向下減少旋轉的角度我才有完全不損傷延髓操作成功的把握。可是我隻一個人。”郭浩說。
“你這是不拿老夫當人嗎?”剛才還痛心疾首的劉老,聽到郭浩說他隻一個人後,立即換了一副窮凶極惡的嘴臉把臉伸過來和郭浩對視。
劉老個子比較矮,向前對視變成了頭衝著郭浩的鼻子向上仰視。氣勢立馬就弱了下來,但是還是說出了很誇張的話:“老夫5歲學醫,6歲號脈,9歲開方,一生行醫救人無數!不誇張的說,老夫救過的人比你見過的人都多。你敢拿老夫不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