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允彝那裏回來後,徐閑陷入了深思。
救一個是救,救一堆也是救。
既然如此,幹脆弄個白名單吧。把還活著的武將、忠臣先羅列一下,到時候作見麵禮帶給崇禎帝。畢竟這些人都是經過曆史認證的大明傲骨、脊梁。值得銘記,值得重用!
那先從誰開始呢,徐閑開始從腦海裏搜尋上輩子見過的相關信息,還好高中時是學曆史專業的,後來還在網上查了不少資料。不過明末忠臣還真不少,得好好捋捋。
先寫寫武將吧。好在祖宗保佑,現在時間還早,大部分還活著,還可以救一救。
1、孫承宗。明史中唯一一個獨自成傳的人,明末最偉大的軍事戰略家。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大舉進攻,十一月,進攻高陽。賦閑在家的孫承宗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孫承宗時年七十六歲。
2、孫傳庭。明史記載:傳庭死而明亡矣。他是以一人之身寄托了天下興亡的人。正是在他的策劃之下,闖王高迎祥被引至黑水峽,陷入重圍被俘,送至京城處死。後來又和洪承疇一起圍剿李自成,設下陷阱擊潰了他的軍隊,李自成隻剩下十八個兵馬逃竄到山裏,讓瀕危的大明王朝看到了一絲勝利的希望。可惜被楊嗣昌陷害,入獄三年,錯失了剿匪的黃金時間,後被崇禎逼戰,參加柿園之役,最終兵敗身亡。
3、盧象升。起義軍嘴裏的“盧閻王”。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挑選士兵,訓練軍隊。在他的軍隊裏所有人都有相互關係,或親屬,或朋友,或師生,一旦有人陣亡,他們就會同仇敵愾,像甩不脫的膏藥,纏到你崩潰,後來這支軍隊被稱為天雄軍。清兵入侵,他臨危受難,雖然自知不敵,卻依然挺身而戰,並下了“刀必帶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令者,斬!”這條曆史上最響亮的軍令。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隻有他與清軍決戰,自辰時直戰至未時,炮盡矢窮,盧象升下令以短兵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士卒多死,虎大威欲攜其潰圍,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率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年僅三十九歲!
可惜曹文詔今年剛死了,不然又是一個萬人敵。至於陳奇瑜、洪承疇、吳三桂、祖大壽、左良玉等人,能用就先用著,不過得多加看管,以防生變。
接著,寫寫甲申殉難的忠臣吧,這些都是要寫入白名單的: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京師,崇禎帝自縊煤山。
4、大學士兼工部尚書範景文。京師陷落時,範景文望闕再拜自經(上吊自殺),家人解之,乃賦詩二首,潛赴龍泉巷古井死,其妾亦自經。
5、戶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倪元璐聞難,說道:“國家至此,臣死有餘責。”乃衣冠向闕,北謝天子,南謝母。索酒招二友為別,酬漢壽亭侯像(關公)前,遂投繯(上吊自殺)。死前在書桌上寫下:“南都尚可為。死,吾分也。慎勿棺衾以誌吾痛。”一門殉節,共十有三人。
6、左都禦史李邦華聞難,歎曰:“主辱臣死,臣之分也,夫複何辭!但得為東宮導一去路,死,庶可無憾已矣。勢不可為矣。”乃題閣門曰:“堂堂丈夫,聖賢為徒,忠孝大節,矢死靡他。”乃走文丞相祠再拜,自經祠中。
6、左副都禦史施邦曜聞變慟哭,題詞於幾曰:“愧無半策匡時難,但有微軀報主恩。”遂自縊,仆解之複蘇,邦曜叱曰:“若知大義,毋久留我死。”乃更飲藥而卒。
7、大理寺卿淩義渠聞難,以首觸柱,流血破麵,盡焚其生平所著述及評騭諸書,服緋正笏望闕拜,複南向拜訖,遺書上其父,有曰:“盡忠即所以盡孝,能死庶不辱父。”乃係帛奮身絕吭而死。
8、協理京營兵部右侍郎王家彥,賊犯都城,奉命守得勝門。城陷,家彥自投城下不死,折臂足。其仆掖入民舍,自縊死。賊燔民舍,焚其一臂,仆收其遺骸歸。
9、刑部右侍郎孟兆祥,被譽為大明“包公”。賊犯都城,奉命守正陽門。賊至,死於門下。妻何氏亦死。其子章明,與其妻王氏也自縊而死。
10、左諭德馬世奇,是日方蚤食,聞變,曰:“是當死。”與侍妾朱氏、李氏自縊。
11、左中允劉理順,賊入城,理順題於壁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酌酒自盡。其妻萬氏、妾李氏及子孝廉並婢仆十八人,闔門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