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士、將軍們各陳己見,隻是大多都是支持馬謖的意見。諸葛丞相自己都屬意了,那還不趕緊抱大腿,等什麼呢?
趙雲、孟達、李劍仁卻沒有說話,隻是看著這些人七嘴八舌。趙雲皺了皺眉頭,哼了一聲,轉過頭去和孟達聊天去了,心下去感慨如今蜀國人才奇缺,隻剩下趨炎附勢之輩,我蜀國之不幸啊!孟達掃了一眼老神在在的李劍仁,嘴角微拂,也不說話,很是熱情的和趙雲攀談起來,這兩現在算是親家,自然有的話說。
魏延見基本無人支持自己,心下不滿,冷冷的看了這些人一眼,又看向諸葛亮,看他怎麼說。諸葛亮羽扇輕搖,也不說話,場麵一時冷了下來。
冷了半晌,李劍仁眼看時機已到,再不說話他這第一謀士的位置名不副實了,剛好趁機會鞏固下地位。於是站起身,向諸葛亮抱拳,又對著將軍們拱手,才道:“丞相,諸位將軍,我以為魏延將軍計策可行!”
眾人一齊看向他,諸葛亮也偏頭注視著他,李劍仁毫不怯場,整理下衣冠,道:“現下東吳與魏軍於江夏對峙,而新城郡於漢水一代分散一部分魏軍兵力,當然主要目的不是進攻,僅僅是牽製。而我們趁此機會伐魏卻是良機,隻是個戰果大小的問題。我們如果兵出祁山,最多拿下天水等三郡,最好的結局就是控製整個西北,但是魏國兵力強大,從許昌、洛陽幾日可集結幾十萬大軍,並以關中為基點,進可攻退可守。隴上無險,魏軍強攻之下,我軍隻有兩種可能:一、街亭失守,魏軍可以借街亭攻擊三郡,我軍無險可守必須退回漢中,三郡得而複失,毫無意義。二、魏軍以優勢兵力強攻斜穀或者由陳倉滲透漢中,那麼魏軍必定長驅直入,我蜀國必危。兵力上的不足、以及補給上的不足,乃是我軍硬傷,不可回避。如馬謖將軍所說,得隴西而控西北,乃是理想之舉,戰局一日多變,必須考慮到各種方麵,未思勝先慮敗,這才是兵家之道。”
諸葛亮細想一番,亦覺確實如此,隻是用魏延計策,損失必大有沒有成果也是兩說。而且成功的幾率更小,不過這個李劍仁不是等閑之輩,他這麼說必定還有後招,諸葛亮搖動的羽扇停下來道:“子午穀奇險,棧道失修,若是修葺後再進攻,隻能延誤戰機。若是不修,即使通過,損失必定不小,如此殘兵如何能打的下長安?”
魏延一聽這個討厭的家夥居然讚成自己的意見,也是支起耳朵聽他怎麼說。
李劍仁笑道:“丞相,此事屬下已有應對之法,隻需帶五千飛虎軍,糧草不用。屬下亦可保證過得子午穀。不過重要的不是這裏,魏延將軍奇襲長安雖然可行,但是屬下不全讚同,長安夏侯楙即使再無能,有著優勢兵力,也可守些時日,屆時魏軍入潼關,合陳倉兵力前後夾擊。長安城也是難以守住。屬下以為,可先佯攻長安,夏侯楙必定不敢出城迎戰,然後我飛虎軍奔襲潼關,在魏軍還未有所反應之前,拿下潼關,再回身與丞相主力大軍夾攻長安,則關中可定。魏軍信使要想報信,必定要繞道而行,耗費時日,趁此時間,我軍一舉拿下進入關中各處要道,以黃河為天險,必定可拒魏軍於關外。”
馬謖冷笑道:“你也說了魏軍具有優勢兵力……”
李劍仁打斷他道:“這樣進軍關中,如果考慮全麵,那麼會有五種情況。一、最理想的結果,我軍一正一奇,殲滅或重創關內魏軍主力,搶占潼關,將關外魏軍援軍擋住。然後掃蕩關中,穩定局勢,將關中地區變成蜀漢政權未來的根據地。二、殲滅或重創關內魏軍主力,未能搶占潼關,關外魏軍援軍到來。主力退回漢中,派一偏軍另出祁山,占領隴西三郡。主力屯駐在褒斜道出口,牽製魏軍西進。三、情況如二等結果,但我軍主力不足以牽製魏軍,那就應放棄隴西三郡,撤兵漢中,另覓良機。四、雙方戰平,我軍主力沿褒斜道退回漢中,而我飛虎軍爭取同主力會師回撤,或再從子午穀退回漢中。五、飛虎軍覆沒,我軍主力戰鬥不利,沿褒斜道退回漢中。當然第五種情況的幾率可以忽略不計。
“這樣最壞的結果也隻是我軍退回,還是保持原樣,所損失不過是我的五千飛虎軍而已。依然可以找機會再次伐魏,當然這次進攻,我們必須先與東吳商量好同時進攻的時間,才能讓魏軍手忙腳亂。” (快捷鍵←) [上一章] [回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
書簽收藏 | 投推薦票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目 | 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