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兄弟和解(1 / 3)

自從左豐傳旨以來,原本冷清的出雲別院突然變得熱鬧起來。

不過讓蔡銘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上門的既然是自己的便宜兄長蔡瑁三人。

三人帶著一行人抬著三個大箱子浩浩蕩蕩殺進出雲別府時,蔡銘剛剛接待完一批遠房親戚,看到直接殺進院子的三人,當時就愣住了。

好在蔡銘畢竟是活過兩世的人,看到三人都各自帶著禮品,而且後麵還有三個大箱子,自然也是各種財物,馬上會意到三位的來意。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更何況人家還是自己的嫡親兄長,也還都帶著禮物上門。看這架勢是很希望能與自己和解。既然人家做兄長的都能來下臉來登門送禮,自己這個做小的若是還自持身份擺譜,以後說出去,就是自己的不是。畢竟不管怎麼說,在別人看來大家都是血溶於水的嫡親兄弟,兄弟間拿有解不開的怨隙。

而且蔡銘也知道,以蔡家兄弟的本事,若是真的都能和和睦睦,大家有力往一處使,不管對誰來說都是件好事。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對於這種和則兩利,分則兩敗的事隻要是有理智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是自家這位近乎於真小人的兄長蔡瑁,若是自己今天不能與之和解的話,蔡銘還真的會寢食難安,要提心吊膽的時刻提防著他。要知道:“賊咬一口,入骨三分。”更何況還是個有能力,有身份的賊,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再次被趁機狠狠的咬上一口。讓自己即使不會萬劫不複,也要傷筋動骨。

現在他既然能主動前來和解卻是再好不過。也能讓蔡銘更加寬心,可以放開手腳來迎接即將到來的洛陽的政治風雲,不虞有蕭牆之禍。

蔡銘可是知道,這三位在曆史上都不是簡單的角色,後來都官至一方太守之位。特別是蔡瑁,在劉表初入荊州時就能力挺劉表,極力支持劉表,使得蔡家在劉表掌控荊州之後發展成為荊州最大的家族。後來曹操南下,又是蔡瑁力主投降曹操,是於曹操奪取荊州後到襄陽,親訪蔡瑁,入其私室,呼見其妻子,並任命蔡瑁為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封漢陽亭侯。可見這蔡瑁最是識時務,善於投機鑽營。

這一次也是這樣,知道蔡銘被皇上親自下詔征召後,蔡瑁深知上次的事件自己做得很不厚道,對自己等人的影響也很不好。眼看著蔡銘趁機一舉成名,現在更是被當今聖上青睞,若是蔡銘借機在聖上跟前說自己的壞話,再加上之前傳出的影響極壞的兄逼弟之事,那自己這輩子的前程就真的完了。

如何才能跳出窘迫窘境,化解這段怨隙?

蔡瑁為之苦思冥想,發現唯一的辦法就是能夠與蔡銘和解。

隻有與蔡銘和解了,那些兄逼弟的傳言才能在事實麵前不攻自破,也隻有與他和解才能避免他心生怨恨在皇上跟前講自己兄弟等人的壞話。於是左豐一走,蔡瑁就說動其他兩位弟弟,帶著重禮親自上門來了。

從這點來說,蔡瑁還真是位能夠拿得起放得下的幹大事的人。

既然蔡瑁都能有此度量,蔡銘自然也會在斤斤計較,很坦然的接受了蔡瑁伸出來的和解的橄欖枝。

於是微笑著主動上前迎道:“三位哥哥來了,小弟這段時間忙於應酬,沒能去看望三位哥哥真是罪過,還望三位哥哥見諒。”

蔡銘的這番話完全是以最小的弟弟的身份來說的。

聽到蔡銘這話,蔡瑁原本還有些拿不定,忐忑的心總算放到心底。

在此之前蔡瑁很擔心蔡銘書生意氣,記恨自己等人以前的事。為此特地準備了不少合乎大義的話來勸說這位四弟,卻沒想到對方一點都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意氣用事,既然能立馬會意到自己等人的來意,無需自己等人以大義勸解就極為上道的主動和解。

看著眼前笑意盎然,年輕俊逸的最小的弟弟。就是這個看似無害,笑意嫣然低調無聲的弟弟,借著自己的逼迫化逆境為動力,不聲不響就闖下偌大名聲。

蔡瑁心中頗不平靜,要說他真正就此打心裏接受了蔡銘?那是顯然不現實的,就像蔡瑁來之前,蔡中和蔡和說的那樣,“大哥你真的就甘心,就此服軟?隻怕就算你服軟認錯,人家還未必同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