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立威(1 / 3)

原本帶著三萬黃巾力士準備,趁盧植軍立營未穩時好好衝殺一番,滅滅官軍的氣焰的張梁見盧植防得滴水不漏,無機可趁,再說天色已晚,隻得不甘的退回城中。

張梁退走後,盧植安排好營中的防禦後,便招集營中將校到中軍帳中議事。

此時還未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遠不如後來普遍,像後來極為普遍的將軍自不用說,這裏麵還一個都沒有,幾乎淪為普通軍職的校尉,都尉也是極為少見。

兩漢時的諸校尉都以戍衛京師為主要職責,東漢時五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兼任宿衛宮廷的任務。

校尉是正式作戰時重新編組部隊才出現的官職,隻有很少數的幾支常備禁衛軍長設校尉,東漢時一般隻有北軍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校為常設校尉和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常駐軍長官,如駐西域的戊己校尉、駐陝甘的護羌校尉等也稱校尉。

用都尉為官號的範圍,也極為狹窄,除武職外,惟以宗室外戚與勳官為限,隻在用兵歸暫置,又省關都尉,僅保留邊郡都尉與屬國都尉,兼理民政。

此時的軍隊的編製主要分為:部、曲、屯。如戍衛京師和邊防的大的千人以上部的主官為校尉,規模小在八百人之下的部則主官為軍司馬或別部司馬,副手為假校尉、軍司馬、假軍司馬。曲的主官為軍候,副手為軍假候。屯的主官為屯長。

盧植統帥的這一軍,以盧植的的軍職最高北中郎將,高於一般雜號將軍,蔡銘行中郎將次之,宗員等北軍五校尉再次之,另有宗員等五校副手假校尉數人,其餘各部主官均為軍司馬和別部司馬,以及其副手假軍司馬。

盧植招集各部將官商議軍事,並不是最後的安排和指揮調度,級別自然不會太低,最低級別的都是副部級的假校尉。

蔡銘作為監軍,雖然軍職上略遜盧植半籌,但還是與盧植共坐主位,盧植做東向左手位,蔡銘坐右手位。

蔡銘保持著一貫的低調並不言語,靜靜的看著盧植與眾人討論軍務。

當聽到宗員說明天要去挑了張梁時不由得微微皺眉。

這段時間雖然蔡銘並沒有怎麼參與軍務,但是蔡銘可是看得明白,對軍中校官也都有了個比較直觀的認識。宗員為屯騎校尉,雖然並不怎麼出色到也中規中舉。至於武力方麵就差得更遠,也就勉強同以前的劉辟龔都差不多,頂多算個三流末武將。而張梁在曆史上可是以勇武著稱,有黃巾第一高手之稱,還在後期的黃巾第一高手管亥之上,三國類遊戲設定中武力有八十多,在三國那些名將牛人還未登場的情況下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

看來這一路征戰的勝利,已經讓這些人心生驕傲之心了。可是這裏可不是一路上那些烏合之眾,領軍的首領也不是那些曆史上都沒有留下名字的無人之中所能比擬的。

張角三兄弟不說,以張角的弟子張牛角,褚燕(張燕),郭太等為首的在黃巾起義後被剿滅後依然縱橫冀州、並州的黑山軍和白波軍眾將。想想他們能夠在起義失敗後不但能夠逃脫被剿滅的命運,還能在之後死灰複燃重新起事,朝廷屢次鎮壓了而不得不招安,就可看出他們都不是易於之輩。

這些人裏麵隨便出來一個都夠宗員喝一壺,若是遇到張梁,張燕,楊鳳,於毒等人,恐怕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蔡銘雖能知道,但是這些話卻不好說,隻能在以後的單挑中多注意些。否則的話,浦一交戰,就折掉大將不但對軍心不利,恐怕也不用等左豐來索賄,進讒言,盧植就得被換掉。

宗員見到盧植點頭,臉上露出得色,自己的作為不但符合了先行立威的戰略意圖,又能滿足自己的私心。

作為盧植副手,宗員自然知道此次先期的戰略意圖,所以暫時賊首張角的主意是不能打了。同時作為北軍五校尉之首,又是軍中第一高手,宗寶自然希望能夠在此次剿滅黃巾之戰中立得戰功,封侯授爵,光宗耀祖。

可惜前麵都是些上不得台麵的亂軍,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能夠逮住一條大魚。宗員早就聽說黃巾軍的二號人物“地公將軍”張梁卻是個頗有勇力的號稱黃巾軍第一高手的戰將。

兩人都是第一高手,宗員自然記在心上,心想:那張梁乃是張角的二弟,所謂的黃巾第一高手多半是人家顧及身份讓著他得來的,就算懂得一點武藝,但是如何能與自己這等世家大族,經過名師指導的正規將軍相比。就看一路上的那些黃巾亂黨一遇到自己的正規軍就潰敗就可看出。如此既有身份,又是軟柿子好欺負的對手,如何能不讓宗員喜歡,並引為首要目標,怕被別人撿了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