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回、登台此宣當自斬,妄擬天心為己心(2 / 3)

諸天各派也有類似的戒律。碧桑洞有戒,弟子行走世間,在未得仙家傳承的世人麵前,不得以仙家自居,所以李元中在市井中隻是一名乞丐。還有更嚴格的,比如小和尚法舟,在人世間就是個和尚,就算在諸天世界麵前,也不能自稱未來佛彌勒。

未證時不得自稱,寄名受印時便受此戒,心念有違則自斬。至於他人談論彌勒佛,則與法舟無關。這一戒不是約束世人的,而是約束法舟自己的,是無量光留心印所授。

但此天條範圍更廣,諸天世界所有修士立願共守,而非一派一教之戒。

第二條宣罷,青帝又說了第三句:“不可欺奪他人之信。”

妙語聲聞中解釋了何為欺。比如有那麼一句話,叫作:“信我者,得永生。”這算不算欺呢?凡人也許分不清,但仙家通透心念自然能分清。

若是阿羅訶麵對未明悟眾生如此開口,則是犯了天條中的第二條。若是留下傳承:“信阿羅訶者,得永生。”這不犯天條也不能算欺,因為此修證之路確可往輪回外,有天國可證。

若命傳人宣揚:“不信阿羅訶者,不得永生。”——此即為欺,因為輪回外不止天國。若此句改為“不信阿羅訶者,不得入天國。”——此不為欺。

但有一點,世人未必得真傳,什麼樣的資質、悟性的人都有,也可能說出不信阿羅訶者不可永生的話,但那是世人自取自誤自謬,天條管不著他們。但做為天國仙家而言,不得以天使的身份下界顯聖如是說,其實這三則天條一體不可分割,違其一往往就是違其三。

那麼何為奪呢?“世人必須信奉阿羅訶。”——仙家出此語即為奪。

自古以來,“欺奪他人之信”之徒太多了,人間幾乎遍地都是,但天條約束的隻是超脫輪回的仙家,它唯一的懲罰就是斬落輪回,世人本在輪回中,天條就算有責,也無所可責。——天條隻能約束仙家卻管不了輪回眾生的道理就在此。

阿羅訶已不在又無處不在,上文提到了他隻是舉例,否則很難解釋這番仙家妙語。不要誤會是青帝無禮冒犯天國,因為天國早有此類似戒律。阿羅訶留於人間道統派係林立,互相爭執甚至殘害不休,眾位大天使從未下界插手,隻冷眼觀人間教眾自取。

但今日天條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它並不僅是大天使們對待道統傳承內部的態度,而是對待世間所有各教傳承的態度,這是天國未曾立戒的。它也不僅為天國而立,而是為諸天世界而立。

“上述三則,則是我所擬天條,請諸天世界共鑒。”青帝已經說完了,站在封仙台上背手不言,隻等諸天眾修士開口相商。

這三條擬的好不好、可不可以擬出另外的三則?這話不好說,因為按照先前的約定,登台所擬的天條應滿足兩個要求,一是斬斷如今天人之亂的死結,二是不違諸天世界修行本源。青帝並未明言這三條能不能達到要求,而是開口向諸天宣講,讓眾仙家自行推演。

梅振衣當然知道青帝登台想說什麼,他若擬天條應與青帝說的一模一樣,剛才法舟也欲登台,不知是否另有所擬?此時法舟在台下閉目垂簾一言不發,諸天世界都沉默了片刻,這種場合誰也不好率先開口駁青帝,但心中還是有疑惑的。

第一個打破沉默的,是諸天世界中最愛多嘴插話的一位仙家。隻見提溜轉站在南天門外,摸著後腦勺道:“青帝所擬三則,應符天條的要求,但世人聞之恐生怨望。”

青帝淡然答道:“若不立,則無怨望可言!我曾聽梅真人妙語——稚子溺水,鄰人救之,主家責問衣何在?”

這曾是梅振衣在方正峰上對心猿悟空說的話,此刻被青帝引用,沒有什麼仙家妙語聲聞解釋,但在場的眾仙家都聽懂了。諸天齊聚是為了斬斷天人之亂,避免末法到來,若此時無策則後患無窮,按梅振衣的說法——仙界無盡烈長纓、人間處處青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