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法終於結束,所有人都莫名鬆了一口氣,就像搬開了壓在心頭一塊看不見的大石。這些天的經曆,旁觀一番殺伐、三日無言靜坐,勝過千言萬語相論。
藍采和退到一旁,金喬覺起身道:“各派宗門鬥法不幸殞命者,過半數已無人料理後事,正一門既為法會主人,應依禮安葬,天下修行同道當共祭之,貧僧為其超度。”
眾人皆點頭稱善,張湛也站起身來道:“今日斷緣了結前因,為後來者結福緣,但還有一事未了,貧道有一議,請各派道友共商。”
張湛一句話略過了這七天的鬥法,眾人也不想再過多提起,但他又說了另外一件事,關於世間修行各派曾傳書共立的散行戒,或稱人世間紅塵內外三大戒。
其一,不得矯眾顯靈自稱聖,惑亂鄉裏;
其二,切勿得神通而忘法本,殘害眾生;
其三,禁止仗道術以圖淫邪,勒索黎民。
這三條並不複雜,很多修行門派原有的戒律中就包含類似的內容,但既稱散行戒,同時約束江湖散修以及行走人間的精怪共守,得到世間修行人的一致擁護。但這一番大亂以來,散行戒已名存實亡,由於昆侖仙境眾修士往來人間,彼此之間的爭鬥混亂不堪,誰也無法獨立護持。
散行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缺陷前文已經提過,它不適用於昆侖仙境,因為修士所處的環境不同。張湛此刻重提散行戒,並不是要在昆侖仙境推行,願不願意護持它是各派自覺,但他有一個提議,各派修士無論是來自昆侖仙境還是海外遠域,在昆侖九州之地都應守散行戒。
至於有人不願守,在人間就要承擔後果,因為散行戒很特別,梅振衣當年留了最後一句話——“此三則,貧道及門下弟子,受之為戒一律護持之。”
在人間立道場的各派將一體護持,不願守者,自可去昆侖仙境,但若穿越瑤池結界來到昆侖九州行走,應守此戒。若有違反,見者共責;若情由惡劣,天下各派共誅。
張湛最後問道:“今日修行各派同道齊聚,不必再傳書,我隻問世間立道場各派,是否共持此戒,立於傳人?”
“共持此戒、立於傳人、一體護持!”世間修行各派,凡有大成真人以上者,齊聲讚同。
方正峰上這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在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劃分兩昆侖”。張湛隻問世間修行各派,並沒有問來自昆侖仙境的修行人,他是為人世間重新確立散行戒真正的效力。假如在法會剛開始就如此說,可能會引起更大的紛爭,但此時開口,已是水到渠成。
關於這三大戒的傳聞很多,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對未入門之弟子有意另解,但散行戒的原文就是上述那三則,為梅振衣百年前在彭澤張榜所書。
張湛回歸本座,應願走到台前向兩旁拱手道:“既斷緣了結,但法會不應到此為止,否則有違先師正一與當年各派尊長的本意,它本應是天下同道結緣盛會。當安葬殞身同道共祭,離去之前,正一門還會發帖邀請諸位,於今年冬至日重聚……”
正一門還要召開另一場法會,時間定在今年冬至,一年中陰至而陽生之時。眾人離去前正一門會送上請帖,接到請帖的人憑自願而來。但應願提了兩個要求——
來者不論門派大小,每派尊長最多隻能攜十名晚輩弟子,這是為了防止有的大派來的人數過多,不符各派之間廣做交流的本意,各派尊長可挑選門下最得意的傳人、欲重點栽培的弟子。
來的人要送“禮”,帶多少名晚輩弟子,就送多少件禮物,總之是修行所用,天材地寶、法術道訣、靈丹妙藥、各類法器都可以。這些禮物不是送給正一門的,而是送給天下修行同道的,你帶了多少名晚輩弟子來,就可以拿回多少件東西。
屆時正一三山法會上專門有一場“機緣大會”,各派送來的禮物都會以隔空符封在袋子裏,各派晚輩弟子憑機緣而取,一人取一樣。正一門保證,屆時機緣大會上準備的東西,一定會比尋機緣的各派晚輩弟子多,每人都必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