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靈山(3 / 3)

韓愈:“患在‘好為’,非在‘人師’,人之過在恥於師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此為此為君子之行,前人留蔭於後世,而後來者自得之省於身心。不學之、思之、修之,行之,進之、益之,則事無所成。”

“韓湘,你在蕪州梅氏家塾讀過書嗎?”鄰桌上的徐妖王突然轉過身來,問一直沒說話的韓湘。

“您認識我?是的,我在梅氏家塾已就學三年。”盡管是陌生人,韓湘仍很有禮貌的回答。

“省身心六合調攝,你應該學過嘍?”徐妖王又問道。

韓湘不無遺憾的答道:“此為梅氏私家之學,我能就讀梅氏私塾已是沾蔭,欲求卻未能得傳。”

所謂“省身心六合調攝”,就是梅振衣所創“三十六洞天”丹道的前六層洞天顯學,後來梅應行結合祖師爺孫思邈所傳的“省身之術”加以改進,更適合未入修行門徑的普通人習練,作為一種平日調攝身心的養生之法。若是資質、悟性上乘,從此道可窺入修行門徑,到那時就需要上師指點了。

然而聽韓湘的語氣,梅家後人有藏私自重之意,韓湘在梅氏家塾中沒學到。

梅振衣當年讓弟弟振庭立家塾,使族中子弟能讀書當然是功德善舉,一家之善不可能盡庇蕪州,他是給當地的各大望族做個表率。隨後蕪州各大望族隻要有條件的,紛紛效仿梅家立了家塾,其中條件最好的當然還是梅氏家塾。

梅氏家塾所教不僅僅是文章經卷,還有當時各種經濟、律法、數術之學,請了很多位專門的塾師。以當時的條件,就算是家境不錯的人家,自己也很難請來這麼多老師,韓湘非梅氏族人雖能入梅氏家塾,自然是沾蔭。

但“省身心六合調攝”應是公開顯傳,梅家後人藏私自重不是梅振衣本意,也不可能是梅應行指使。梅應行如今年紀也不小了,身為梅氏家主不可能親自照看家塾日常瑣事,這是下人們的過失,但也是他的疏忽。

這不能責怪梅應行的師父李元中教導的不好,當年孫思邈門下的梅振衣自己也有疏忽,還是被程玄鵠先生點醒。

梅振衣立即化出顯形分身悄然前往菁蕪山莊,教訓兒子注意立下家訓,往後不要再出這種事情,本尊法身還坐在原處陪韓愈叔侄喝茶。隻聽韓愈道:“韓湘,人立於世自省身心,非止此徒。……然此道非專利營生技藝,而是修養身心顯學,自重之舉殊無必要。我等不可責之,莫效之即可。”

梅氏家塾不外傳“省身心六合調攝”,在韓愈看來殊無必要,但也不能責怪人家什麼,他隻是告訴韓湘,自己不必去效仿。

韓愈又朝梅振衣拱手道:“道長姓梅又是當地人士,我此言若有失敬之處,還望見諒!”

梅振衣趕忙還禮:“先生所言甚是,有何失敬之處?……不瞞二位,貧道就出自蕪州梅氏,這一卷《省身心六合調攝》是傳世顯學,即有緣就贈與韓湘,否則我有違先師教誨。”

梅振衣隨手取出一本卷冊送給韓湘,韓湘推辭不過,連聲稱謝收下。喝完茶韓愈叔侄告辭離去,徐妖王笑道:“韓湘起疑心了,遲早要回來找這間茶肆。”

梅振衣撚須道:“他若尋來,便有緣法。”

應願問道:“師父收了這間茶肆,我們還要去趕集嗎?”

梅振衣微笑搖頭:“此來已有收獲,你也不必再隨為師四處遊逛了,回山!”

……

回到正一三山隨緣小築,知焰見到梅振衣的第一句話就是:“恭喜你了,證悟又有進益!”

梅振衣:“你怎麼看出來的?”

知焰:“這些日子你一直若有所思,在蕪州一帶遊少年時故跡,今日回山麵帶微笑若有所得,我怎會看不出來?你究竟證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