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到1940年這15年間,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北灣很幸運地抓住這個機會,贏得15年的高速發展期。
正當北灣在蓬勃發展時,一場新的危機悄然來臨。這個危機來自北灣南部較遠的櫻校國。櫻校國全稱櫻校帝國,是君主立憲製國家,首都七城市,櫻校曾短暫加入過第一次全球戰爭,不過並沒有真的參戰,且在形勢不利時迅速跳到對方陣營,以戰勝國的身份收場。櫻校國同樣有著統一遼東灣、稱霸世界的野心,這個從他加入一戰就能體現,隻是他在一戰中太低調,沒有引起注意。櫻校國早在幾百年前資本主義革命浪潮中就確立了君主立憲製,但在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中,皇室抓住機會消滅了議會,複辟君主專製,結果就是引發了內戰。1826年,軍隊逼迫皇室恢複君主立憲製,然後又建立了軍政府,即皇室基本等於擺設,隻有參與議會選舉的權利,國家的一切事務包括軍隊都由軍政府管理,櫻校國成了實際上的軍人政府,最高權利者不是國王而是司令。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裏,軍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軍隊,給民眾宣傳從軍光榮的思想,這個沒什麼問題,當兵在我們看來也是光榮的,問題在於軍政府同時也在給民眾灌輸要征服世界的思想,他們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侵略表達得理所應當,殺戮在他們眼中是強者應有的至高無上的權利。這些思想已經完完全全滲透到了民眾之間,在一些屠宰場和肉食加工廠,這裏殺牲口不會一刀抹脖,不會用瞬間致死的高壓電,而是用滾燙的開水,他們以虐殺取樂。在那幾十年,櫻校文學和電影作品大多都充斥血腥暴力,甚至一些電影鏡頭就是找一些死刑犯,在鏡頭前真的虐殺。
櫻校國製定了未來征服遼東灣的步奏,櫻校國位於南灣西部海域,東麵是尤萬國,東南不遠就是曾經與仙麗打過三次仗的鄭金國,現在已經分裂成玉南和金聖兩個國家。北方偏西一點是畢利國。這些就是遼東灣群島的南灣組成部分。沿著這方向繼續延伸就是世界強國東方國,櫻校國的正北方是距離遙遠的北灣島。北灣島是日後櫻校向北擴張的一塊重要的跳板,征服北灣就能威懾遼洲大陸,但遼洲大陸最前端的東方國肯定不會就這麼看著,一旦對北灣開戰,東方國必然幹涉。
進入30年代後,各國生活水平都有了新的發展,城市規模擴大,配套係統逐漸成熟,電視、汽車等商品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北灣也緊跟時代潮流,生活上有了質的飛躍。
電視在遼東灣、遼洲等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但是在北灣,電視並不暢銷,北灣人喜歡更小巧的投影機,直接將電視內容通過投影投放到電視上。這種投影儀體積隻有文具盒大小,方便攜帶。說到電視就得提到當時世界的電視節目,北灣影視是7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而這時候北灣的本土節目幾乎為零,電視上播放的都是購買的外國節目。順便說一下,那個年代電視節目也是可以出口的,想要在本國看外國節目,那就隻能由政府去外國購買節目播放權,此外還可以租用外國電視頻道。當時流行北灣的節目主要有東方國和凜冬國進口的影視劇、動畫片和紀錄片,主要題材都是有關於紅色革命的曆史片和戰爭片,再者就是曆史文化的紀錄片。而北灣本土的節目幾乎隻有政治新聞和矮人的紀錄片,這就造成北灣民眾產生了文化自卑,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但仙麗文化他們是絕對拒絕的,所以北灣需要創造新的文化。
北灣發展最快的是交通,北灣人很早就意識到交通的重要性,早在1928年,他們就實現了全部城市通公路的目標。烏鄉國受地勢影響,北部交通基建比較落後,其中雪峰山脈周圍城市是最後一批開通公路的。因為剛建國沒多久,不少交通基建都是依賴幾百年前仙麗在這修建的老路升級改造才得以使用,更多的還是依賴水運,即繁星河、青川和桃花江以及環海,北灣今天的許多大城市都是當年的沿江沿海城市。城際交通方麵,沿海沿江城市可以水運,而那些不靠河流的城市就得需要公路和鐵路,每個城市都有了汽車站,客車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出現方式之一,一些大城市還開通了鐵路,不過鐵路主要是運用與貨運,選擇火車出行的人非常少,所以那時候客運火車站的規模都不大,有些幹脆就是貨運站擴建出一點客運。市內交通那隻有公交車和出租車了,以北灣當時的條件,建地鐵還是相當困難的,那會兒有錢建地鐵的國家也不多。